每当曹植想要去吟诗作赋而不是认真读书学习的时候,丁夫人就生气,丁夫人一生气,曹家兄弟的日子就不好过。
从曹昂开始,一直到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几兄弟,到年龄尚幼的曹冲,没一个不被丁夫人管得严严的死死的。
有这么一位严母的管教,曹家几兄弟的基础成绩想差都差不到哪里去。
曹植的文章写的是真好,写策论都能用骈文的方式去写,不仅有政治价值,也有文学价值,让一众阅卷官员们叹服不已,给了高分。
这一切无不透露他过人的才华。
至于这种才华是否是治国所需要的,那还真不好说。
又有文学才华又有治国才华的人不在少数,只是曹植的这个性子需要打磨。
就郭鹏所知,曹植不止一次的显露出对于考试成绩极端的不屑,以及对考试的厌恶,多次出言抨击这种事情,觉得这种事情束缚了他,让他非常不愉快。
偏偏他的考试成绩还好,所以也没人说什么。
当然他这样说这样想无所谓,他爹是皇后的哥哥,内阁首辅,他什么也不做都能躺着度过衣食无忧的一生。
但是郭鹏非常不喜欢他的这种性格。
另一个时空里曹植和曹丕的争斗之所以失败,就是曹植的这个性子给闹的。
小性子人人都有,江山易改,本性倒也是难移,可是聪明人知道什么场合可以放纵什么场合不可以放纵,什么场合可以使小性子什么场合务必端庄严谨。
曹丕就没有自己的性子吗?
有啊,喜欢打猎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崔琰都要告诫曹丕不要因为打猎误了正事。
曹丕一开始还顶嘴,后来被人一说,立刻反省过来,把自己的猎具都给烧了,当众表明态度。
这就证明曹丕知道轻重缓急,不会随意使小性子,为了正事,愿意且能够压制自己的欲望。
这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反观曹植就没有,平时放浪形骸也就算了,在办正事的时候还酩酊大醉,不听旁人劝阻,把自己的爱好和欲望凌驾于正事之上。
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可以具备的素质。
曹丕和曹植的优劣一眼就看出来了。
文采再好,于国无用,大争之世最需要的是行政和军事的才能,而不是吟诗作赋的才能。
就算是吟诗作赋的才能,郭鹏手下也有了陈琳这种不知廉耻的御用文人,曹植还偏偏清高,不趋炎附势。
他若不是曹操的儿子,定然是下一个祢衡。
曹植若以那样的性格上位,怕是李后主都要甘拜下风引为前辈。
所以郭鹏对曹植没有太大的期待,只要他能胜任一个郡太守就足够了。
他的性子要是不能打磨掉,还是把个人欲望放在公务上,那可真的不能大用,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吟诗作赋名留青史比较好。
嗯,七步诗应该没机会了。
对前两名都感到莫名的失望之后,郭鹏又问了问第三名。
第三名得荆州零陵郡人,名为蒋琬,二百八十五分,和郭珺一样的分数。
蒋琬这个名字就比马谡和曹植听起来舒服得多了。
因为这个蒋琬成了诸葛亮事实上的继承人,蜀汉四相之一,工作做的也是不错。
多加培养,以后也是一个行政人才。
之后郭鹏询问了目前的前十名,得知前十名里只有一个非士人出身的学子,就是曹植。
剩下九个全是士人。
其中以荆州士人居多。
马谡的哥哥襄阳人马良,荆州武陵郡人廖立等。
也有其他州郡的士子,如青州东莱郡人王基,河内郡温县人司马芝等等,不过更多地还是荆州出身的士子,把名次往后排,前五十名里,荆州士子都占多数。
看起来,刘表时期荆州的安稳和学业堂的存在还是给荆州士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算郭鹏用论才大典把旅居荆州的北方士子都给拉了回来,荆州本地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士子。
相对的和平安定才能发展相对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的人才。
这一点上来看,刘备能顺利拉起蜀汉政权的荆州人行政班底,还要多谢刘表的培养。
没有刘表十数年如一日的重视教育,刘备占据荆州以后,也带不走数量如此之多的荆州人才,比如诸葛氏,马氏,向氏,庞氏等等。
这些优秀的人才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在刘表时期成长并且接受教育的,学业堂的存在也是他们的受教生涯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没想到刘表都死了那么多年了,他留下来的遗产居然会在这个时候绽放光芒。
第1225章 选贤任能乃千古难题
整体看来,精英士人层级的水平的确不是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们目前可以比较的。
哪怕他在考核方面多做照顾和侧重,明明白白的给士人设置障碍,依然拦不住士人夺取如此高分,比他的儿子都要优秀。
可见士人就算经过他的残酷打击之后,依然能在他主导的体制下按照他的规则获取地位,而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多不能与之抗衡。
这就是底蕴的意义。
不过,也就是暂时的。
等到之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们跟上前进的脚步,士人还是会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