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所有录取人数来看,文举考试录取的八百人里,四分之三都是士人,只有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寒门与黎庶出身。
而武举考试,只有极少数士人出身的考生成功考过,基本上都是讲武堂出身的黎庶子弟。
某种意义上也挺霸道的。
对于这样的结果,郭某人已经很满意了。
让那些黎庶子弟在短时间内占据上风是不可能的,几百年的底蕴不是这么两三年就能比得过的,能用讲武堂和武举拉偏架已经是极限了。
想要让他们彻底压过士人,还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修建更多的学校,招揽更多的学生。
学生基数大起来,人数多起来,一切就由不得士人们说三道四。
哪怕他们还怀着回到以前的想法,也不可能了。
必须要多办几届科举考试,办的越多越好,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科举考试搞成惯例,搞成不可动摇的铁律,让科举出身的官僚成为主流。
先一年一届消化存货,等之后人数恢复正常了,就能变为三年一次科举考试,恢复正常。
延德八年四月上旬,科举考试录取名单正式对外公布。
满场考试之中,报名参与的考生近九千人,而录取人数达到了一千二百人,其中文举录取八百人,武举录取四百人。
录取者的名单已经张贴在了洛阳皇宫外的大广场上,和公开的标点版本五经正文放在了一起。
录取者统一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三个档次。
一甲只有三人,二甲有一百人,三甲是剩下的所有录取者。
其中,自然是一甲最优秀,二甲次之,三甲更次之。
按照皇宫之前流传出来的消息,三个档次被授官和日后的晋升途径都会有所不同。
简而言之,成绩越好,授官越好,未来的成就也会更高,升官也会更加容易。
这倒也符合考生们的心理期待。
要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待遇一样,那考好考差不就没有意义了吗?
而且文武双举的前三名都能得到皇帝陛下的接见和亲自设宴,并且还能享受到一次名为【御街夸官】的仪式。
据说这些都是之前那一次论才大典留下的规矩,被皇帝拿回来重新使用,看起来皇帝对于这样的方式非常喜欢。
听人说,那个时候论才大典的第一名状元诸葛亮现在已经是敦煌郡守的职位了,实打实的两千石。
士子们的心中多少有些不忿,因为这本该是单独属于他们的权势和资格,但是现在,却要和寒门子弟还有那帮泥腿子一起竞争。
竞争就竞争了,反正也争不过,不还是被我们士人压了一头?
所以说这些事情都挺无聊的,他们考得再好又能如何?
当然这种话他们不敢说出来,连最春风得意的状元郎马谡都不敢说出来。
第1227章 荆州士人要感谢蔡瑁
马谡那是真的春风得意。
他和他的哥哥马良一起参考,结果马良排在第十七位,而他高居榜首。
不仅是他的哥哥,一起从荆州出发参加考试的士子们全部都被他踩在脚下了。
一想起皇帝赐宴,还有御街夸官,他开心得都快要飞起来了。
不过说起来,这个事情包括马谡在内,所有在荆州学业堂读书的士人都要感谢一下现任荆州刺史蔡瑁。
要不是蔡瑁,他们都要完蛋,很快荆州学业堂就要步上洛阳太学的后尘,成为皇帝手里的一颗棋子,没有退路。
之前洛阳士人们进行抗议的时候,荆州士子们也得到了消息,接到了号召,得知皇帝的举措之后,他们义愤填膺,非常生气。
很多士子都在鼓动周边的人参加抗议,并且要直接向皇帝上表表达绝对的反对,坚决要捍卫察举制度,捍卫士人的荣誉。
结果事情愈演愈烈的时候,荆州此事蔡瑁站出来支持皇帝,表达了对皇帝的支持,还派人压制士子们的反对之声。
不少反抗激烈的士子被蔡瑁抓起来扔进了监牢里严加看管,还要求士子们的长辈出面阻止,强行压制他们的声音。
当时有不少人私下里辱骂蔡瑁是士人败类,还要集体上表一起罢黜蔡瑁的刺史之位,但是结果显示,蔡瑁做对了。
皇帝棒打五千士人,将他们连同家人、族人一起近四万人全部收拾掉了,开创了史上最大株连数目,对于任何人都不留情,几乎清空京城中下层士人的名额。
京中士人几乎为之一空。
太学内的士人也遭到沉重打击,被株连过半。
荆州因为有刘表设立的学业堂的底子,办学条件是除了太学之外最好的。
也因为士人们普遍鄙视太学,所以这场事变之前,很多士人子弟在此不远万里来到荆州学业堂参与学习,戏称这是【二下江南】。
在这里学习的士人因为蔡瑁的压制和控制,得以保全,没有在洛阳事变里遭到牵连,除了少数人因为洛阳的亲属犯罪而被株连之外。
所以士子们心惊胆战,不仅没有继续辱骂蔡瑁,反而还把蔡瑁当成了他们的保护伞,躲在学业堂内等消息。
然后等到了科举考试的消息。
可以说多亏了蔡瑁保护了学业堂,这才为士人保留了最后的元气,不至于被皇帝在洛阳一网打尽,还有一战之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