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掉的七万一千三百二十九名士兵全部散入地方,进入云州、交州、平州、漠州和西域等地区,担任地方基层官员和军事教官,建立魏帝国的基层政权,以此成为魏帝国在当地的统治基石。
剩下最后三十三万精中选精的、在二十年战火磨炼之中存续下来的精锐中的精锐,将成为偌大的魏帝国的军事基石。
本来郭鹏是打算只保留二十万的,但是后来一看国家领土扩张太大,二十万种子不够用,就咬咬牙,保留了三十万陆军和三万海军。
一波大裁军之后,郭鹏手中有钱有物,完全以军官的水准精练这最后的三十三万魏军精锐,用他们搭建了魏军的骨架和精神。
之后随着广泛的义务兵制度在地方的推行和执行,一波又一波年轻人应征入伍,组成了魏军的血肉身躯。
三十三万魏军精锐除了驻扎在中央京畿地区的十八万卫军精锐之外,全都分布在各地。
原有的大营建制被完全取消,更换为了新的大营建制。
漠州设狼居胥山大营,驻守一万骑兵,夏侯惇的驻地和漠州的行政中心就设在这里,坐镇北疆。
平州则在扶余国故地新筑长春城,平州刺史府就设置在这里,这里也设置了长春大营,军队就在这里,也驻守一万骑兵。
云州设永昌大营,在永昌大营驻军两万。
交州交趾郡设交趾大营,驻军一万,看守南大门。
西域三个都护府,北庭,安南,镇西,北庭和安南各设置一个大营,驻军一万,镇西都护府设置一个大营,驻军两万。
海军则在朝鲜、青州、扬州、交州和台湾岛设五个主要海军基地,分别驻守部分海军船只、士兵。
剩下三万精锐则广泛的安排在了内地的各战略要地、矿产重地、粮仓重地、大运河要冲等地区,不以大营为编制。
魏军编制在郭鹏这一波大裁军之后也进行了更新换代。
仿照战国时先例,把【军】定为最高战术单位,一军下辖五千作战部队,统领军级单位的都是将军。
军下面有【师】,一般一个军设两个师,各辖两千五百作战部队。
师下就是营,一师辖五营,一个营为五百人的作战部队。
营下还有队,一营辖五队,一队为一百人的作战部队。
以此形成规范,将早期和全面战争时期略显混乱和并不完整的军队层级彻底规范,打散,重组,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大改组。
这次改组就在延德十年进行,标志着魏军进入了新时代。
第1353章 太史慈兵进交州
新时代开启之后,郭鹏借鉴并且改进的西汉式样的兵役制度全面开启。
帝国开始面向全国所有家庭单位进行募兵,要求他们服兵役,以十万为单位的新兵们纷纷进入各地的练兵大营,进行比民兵训练更加专业的正规军训练。
而漠州和平州往往也会因为特殊的情况而成为帝国新兵的练兵场。
新兵们往往会被大批量派往漠州和平州,执行犁庭扫穴政策,满世界寻找当地部族,见到就杀,见血,没有废话。
过去是漠州和平州,现在交州眼看这就要被纳入中央管制之中,交州之地也有大量当地土著蛮人,在开发交州的过程中不见血是不可能的。
所以帝国新兵们又会有一个全新的练兵场。
把练兵和小冰河时代的国防需求联合在一起,执行犁庭扫穴政策,间接为未来北方的边防减轻负担,这也是郭某人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
北方的犁庭扫穴和江南江北地区的大运河建设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
做出了如此这般诸多安排之后。
恐怖的小冰河啊。
郭鹏狠抓大运河工程,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了大运河工程。
而另一边,驻守青州的太史慈得到了皇帝的出兵命令之后,立刻与现任青州刺史辛评进行了协调。
后勤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完,然后青州海军一万人和海船三百只南下。
海军的目标是抵达扬州的建安郡的东冶县出海口附近,将张辽麾下的熟悉江南暖湿气候的一万精兵带上,然后继续向南行驶,前往交州海岸线实施登陆。
郭鹏立国数年来,青州海军的建设一直都没有拉下过。
从建国初期消灭江东政权的战斗之中海军初露锋芒,再到剿灭辽东政权时海军横渡渤海,直抵朝鲜半岛的战斗,再到数年前海军度过海峡抵达台湾岛设立统治,那都算是海军的大功劳。
太史慈凭借多次战斗的功劳,成功提升军衔到卫将军级别,带领在整个魏军序列里算是弱势的海军扬眉吐气。
魏军里步军和马军是旗鼓相当的,海军人数只有三万人,是人数最少的。
而且在没有战斗时的任务主要就是捕鱼和南北转运粮食物资等等,被步军和马军戏称为海上民夫。
太史慈当然很不爽,他一个常设定海将军,职权比很多步军马军的将军都要大,居然被这样瞧不起,着实难受。
不过这年头能让海军发挥的场合的确不是很多。
也没有什么有威胁的海上对手,想要有威胁的海上对手,那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情,现在这个时代,郭某人的这支海军只能成为别人的威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