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骆怀祖这厮做事的出发点和手段,都极其具备正义性。提出来的要求,很难让人拒绝。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乃为墨家十训。下午在交谈之时,骆怀祖的大部分言论,和他偶尔提到的一切自身经历,都与“十训”契合得严丝合缝。
从某种程度上,此人很像古代西方的苦修士。精通宗教理论,并且私德上“几乎”毫无瑕疵!即便有,知道的人也早死光了,根本没办法拆穿他。
所以,也难怪当年紫鹃的父亲王勔,被此人忽悠得掉了脑袋,都毫无怨言。而紫鹃一直认为,她父亲是中了骆大侠的邪术,或者被骆大侠给下了药。
好在张潜这个墨家子弟,是个冒牌货。虽然将墨家“十训”和墨家先哲在春秋战国时的事迹,背得滚瓜烂熟,思维却没受“十训”多少影响。否则,如果换了个真正的墨家传人,跟骆怀祖今天下午一番交谈之后,即便不当场就被此人所持的高尚理念所折服,心中也会生出相见恨晚之感。从此受这厮影响越来越深,最后如同木偶般完全被其操纵!
“不行,我明天一早,必须打发他走!”轻轻在床上翻了个身,张潜在心中果断作出决定。即便没有紫鹃的示警,他也不会再跟姓骆的交往下去。实在太危险了,也太容易被此人所利用。
而打发骆怀祖走,且不给外人留下话柄,说张潜这个墨家子弟不认同门,办法就简单了。
张潜目前虽然还算不上富裕,却早已不需要为钱而发愁。曹雪芹大神的《红楼梦》中,刘姥姥作为贾府的远亲登门打秋风,贾府当时拿了二三十两银子,一顿酒席,就让刘姥姥千恩万谢。
骆怀祖肯定不是刘姥姥,所求的也不是二三十吊铜钱。但张某人给他二三十吊铜钱,资助他自强自立,总没啥错。
而姓骆的处处以齐墨掌门自居,有了重新开山立户的本钱,就没有了继续死乞白赖寄人篱下的借口。
当然,如果此人拿了钱,还不满足的话,就别怪张潜这个秦墨大师兄翻脸了。秦墨和齐墨,已经分裂了一千多年。双方所秉持的理念,当初原本就有冲突。秦墨的大师兄为了维护墨家理论的唯一正确性,将齐墨的掌门打得满头是包,不是再正常不过么?
同样信奉是西方十字教,人家旧教当年抓到新教的核心信徒,可是要直接拿火烤熟了的。按照这个模板,秦墨为了确立自己对“十训”的解释权,怎么收拾齐墨,恐怕都不算过分!
“少郎君,茶煮好了!”紫鹃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隐隐约约,还带着几分畏惧。
“放外边桌案上,等我去喝!”拿定了准主意的张潜翻身坐起,笑着走向屋门,“然后自己下去休息,明天早晨好起来继续干活!敢再提‘离开’两个字,我打断你的腿!”
“是!”紫鹃的身影,在门外晃了晃,隔着门帘,可以被看得一清二楚。
“把外边的钱收好,自己放起来。哪天本官心情好了,自然会准你离开。”努力憋着笑,张潜继续恶声恶气地耍横,“要是本官心情不好,你就等着做一辈子丫鬟吧!才八吊钱就想赎身,美死你!”
“是!”紫鹃又低低的答应一声,放下将茶壶、茶盏和托盘,一并放在正房的桌案上。委委屈屈地走向了墙角。不多时,屋子里就又响起了张潜熟悉的数钱声,“叮,叮,叮叮……”
“明天一大早,我会带着管家,给姓骆的一笔钱,打发他离开!”张潜将身体摊在椅子上,端起茶杯,先喝了一小口,然后懒洋洋地补充,“我不管他是墨门,还是魔门。只要我在,就不会给他机会,让他伤害到这个家里的任何人。”
“叮——,叮,叮……”数钱声顿了顿,随即又继续响起,让人的心情舒缓而又宁静。
第二十九章 墨家绝学
踏踏实实睡了一觉,第二天起床后,张潜就命管家任全准备了一辆马车,三十吊铜钱,然后派家丁张福去客房请齐墨骆掌门到正堂一起吃朝食。
之所以还多赠送一辆马车,不是因为他可怜骆掌门赶路辛苦,而是因为铜钱实在太沉。三十吊钱,折合成另外一个时空的标准,有一百好几十公斤。不给一辆马车的话,从长安扛回家去,足以把骆大掌门活活累死。
然而,出乎张潜意料的是,骆怀祖师徒却迟迟未至。等了又等,直到他都有些不耐烦了,奉命去请骆掌门的仆人张福,才带着崔管家一道进来回话。而后者的第一句话就是,贵客一大早儿就走了,跟守门的家丁张义交代说有急事,不便再等庄主醒来之后当面辞行。但是,此人却主动给庄主留了一封信和一个绸布卷儿,请家丁张义转交。
“庄主,老仆昨天见他跟您相谈甚欢,就没叮嘱底下人盯着他。老仆这就带着家丁骑马去追,无论他跑多远,都给您把他抓回来!”崔管家现在,对自己的管家位置可是珍惜得很。看到张潜脸上的表情好像不太愉快,立刻主动要求戴罪立功。
“抓什么抓?他又不是贼?”张潜横了他一眼,随即笑着摆手,“行了,你跟任全两个,带人把铜钱搬回库里去,把马车收好。他自己走了更好,反倒让张某省心了!”
说罢,又摇了摇头,信手展开骆怀祖留给自己信,定神观瞧。首先入眼的,就是一串不卑不亢的客气话:秦墨掌门张师兄亲启,昨日我师徒不请自来,甚为冒昧,却蒙张师兄盛情招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