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进展的太顺了,顺利的超乎想象,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放下手中的合同草案,本杰明首相:“爱德华爵士,奥地利没有出手么?”
外交大臣爱德华:“不,奥地利人出手了。只不过他们这次反应的有些慢,干涉力度也非常小。
可能他们认为能够依靠德意志联邦帝国议会否决掉这次交易,才没有急着动手。
当然,突如其来的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案,也是原因之一。根据使馆传来的情报,维也纳政府现在的精力大都集中到了俄罗斯帝国。”
这些理由还是有些站不住脚,精力再怎么集中,也不可能全部投入过去,分散出来的一丝丝,同样可以给普德谈判增加难度。
等着帝国议会去否决,这太被动了,不像是奥地利的作风。况且,德意志联邦帝国议会也是可以避开的。
北德意志帝国计划也是分步走的,普德合并是最后一步。现在才刚刚开始,现在和普鲁士王国谈判的是汉诺威,可不是德意志联邦帝国政府。
在德意志联邦帝国独特的体制下,邦国有独立的外交权,包括和其他国家缔结条约的权力,汉诺威和普鲁士之间的交易不需要帝国议会批准。
第一步领土交易,第二步是汉诺威和普鲁士王国结盟,第三步是普汉建立联合王国,最后一步才是建立北德意志帝国。
实际上普汉合并的时候,普鲁士王国就已经进入了德意志联邦帝国,帝国议会连阻拦的权力都没有。
造成了既定事实后,再反过来逼迫帝国议会同意,阻力要小得多。
理论上,类似的事情奥地利也可以效仿,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
为了生存下去,普鲁士王国可以放下身段不要面子,以汉诺威为主建立二元制国家,共同主宰接下来的北德意志帝国,换了奥地利就不行了。
弗朗茨还丢不起这人,奥地利民众也无法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不能什么事都干。
本杰明首相点了点头:“但愿如此吧!让他们加快谈判进度,早点儿造成既定事实,免得再节外生枝。”
疑惑归疑惑,到了现在这一步,就算是知道前面是个坑,伦敦政府也必须要跳下去。
这个时候退缩,那就为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做贡献。
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伦敦政府能够说服普鲁士和汉诺威,就是因为大家不看好奥地利能够统一德意志地区。
如果这个时候英国人缩了回去,大家的思想观念就要发生变化了。很多人会认为伦敦政府是怕了奥地利,不敢直接和他们对抗。
这种想法一旦产生,大家就要重新考虑“奥地利有没有实力统一德意志地区”的问题了。
统一的核心在于思想,如果所有德意志人都认为奥地利有实力统一德意志地区,愿意加入到统一的大帝国中,那么谁也拦不住。
本质上维也纳政府不敢迈出这一步的原因,就是担心没有来得及整合德意志地区,就遭到了欧洲各国的联合围攻。
内部不稳,又遭遇外敌威胁,谁也顶不住。当年拿破仑没有完成的伟业,弗朗茨不认为自己能够完成。
要是人人都想着统一,那么什么别说了。欧洲各国连干涉的动力都没有,因为干涉也没用,随便怎么拆分人家还是会统一。
现在英国人能够出手分化,最关键的就是大家不认为奥地利有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实力,甚至有不少人认为统一是死路一条。
即便是各国的亲奥派更多,也知道大统一的好处,还是没人敢踏出这一步。北德意志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壮大的。
第二百九十二章 要搞事情了
维也纳会议还在继续,本该倍受关注的难民问题,被大家下意识的忽略了。
俄国代表不提、普鲁士代表装傻,没人求助,国际社会自然当事情已经过去了。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普俄两国边界上的军队,主要任务就从作战变成了镇压难民暴动。
从四月份开始,逃荒到奥地利的难民就急剧减少,到了五月份几乎没有越界了。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弗朗茨不知道,也不敢问。
按照维也纳政府收集到的资料的估计,普俄战争至少导致了四百万人丧命,超过六百万人流离失所。
包括地方部队、游击队在内,普军战死约176.8万,伤残38.2万;俄军战死约143.3万,伤残67.1万;直接平民伤亡约80万,大部分都在普波联邦。
没什么好奇怪的,普俄两国的战损如此接近,很大一部分都是波兰地方部队、游击队贡献的。
山贼、土匪也可能被凑数了,这玩意儿没有办法区分,俄军把所有的抵抗武装都算了战绩。
放弃华沙地区后,波兰成为了敌战区,自然没有伤残的说法,俄国人可不会抢救敌人的伤员,普军的伤残人数都来自于普鲁士王国的士兵。
单纯计算普鲁士王国,战死人数应该在56.6万左右,加上38.2万的伤残人数,逼近了百万大关,加上平民伤亡就跨过去了。
以普鲁士王国一千多万的人口基数来说,这场战争已经打掉了他们的一代人。因为青壮的大量损失,劳动力急剧下降,战后普鲁士王国的发展不容乐观。
相比之下,俄罗斯帝国就要好得多。尽管他们同样是伤亡惨重,但是对比俄罗斯帝国八千万的人口基数来说,战场上的损失不到3个百分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