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攻势”直接被格莱斯顿过滤成了“攻势”,在格莱斯顿的印象中,面对两大帝国的围攻奥斯曼人能够苟延残喘,都算是超水平发挥。
外交大臣乔治非常自信的回答道:“我可以确定,从大使馆传回来的消息确实是如此。
奥斯曼人抵抗的非常激烈,现在已经是全民皆兵,反土同盟推进的非常痛苦。
在马尔马拉海沿岸地区,奥斯曼军队还多次击败反土同盟,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按照目前的情况,只要物资充足,奥斯曼帝国坚持两三年都是有希望的。
这么长的时间,法国人也差不多能够缓过一口气来。
到时候我们再联合欧洲各国一起施压,逼迫奥地利放弃吞并奥斯曼的计划,成功的几率非常大。
再不济,我们也能够逼迫奥地利接受德普合并建立北德意志的事实。”
在维护欧陆平衡的问题上,英国外交部从来都是急先锋。一直保持着“欧洲大陆上哪个国家最强大,就打压哪个国家”的优良传统。
犹豫了一会儿功夫,格莱斯顿摆摆手道:“既然你们这么有自信,那就去试试好了。
希望你们的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我期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不过支援奥斯曼帝国的事情,还是需要谨慎投入,我们必须要考虑沉没成本。”
信心不足,也不妨碍格莱斯顿接受这一计划。大英帝国财大气粗,些许物资根本就不在话下。
一万发子弹,只要能够击伤、或者是杀死一名奥地利士兵,伦敦政府就是血赚。
第十九章 意外之喜
一船船物资从不列颠出发,经苏伊士运河运往波斯湾,再经波斯转陆路进入奥斯曼帝国。
国际援助的到来,直接刺激了奥斯曼抵抗运动。苏丹仿佛是打了鸡血一般,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前线官兵们的感受最为明显,敌人的抵抗越发顽强了,即便是老弱妇孺也拿起枪在向他们射击。
在此之前,奥斯曼帝国武器有限,装备正规军都有些不足,部分士兵还在使用原始的燧发枪。
民众的装备更是以冷兵器为主,偶尔出现几杆老古董猎枪,那都是宝贝,对联军的威胁不大。
拿到英国人的援助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奥斯曼人武器装备不足的窘迫局面得到了改变。
或许是不列颠的军工产能不足,奥斯曼军中的新式步枪没增加多少,可是老掉牙武器装备却大大增加了。
看得出来,英国人这次是清理库存了。五花八门的武器都有,部分火炮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甭管是哪个世纪的,这些热武器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还是能够发挥出不小的威力。
受此影响,联军在战场上的压力大增。最先受不了的不是黑山公国,反而是兵力更多的希腊。
没有办法,黑山公国人少死不起,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继承了老祖宗的作战传统,秉承着以最小伤亡给敌人以最大杀伤。
战争都进行了一个多月,港口都快被奥地利海军轰平了,黑山军队登陆都没有成功,感触自然不深。
希腊就不一样了,登陆成功后就一直和奥斯曼守军死磕,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大希腊帝国梦”让普布利乌斯无法消极怠工,奥斯曼帝国虽然没落,领土面积却一点儿也不小,足有一百四十余万平方千米。
这么大一块肉,俄奥两国吃肉,他们总能够跟着喝汤吧?不说多,随便一点儿零头都足够希腊更进一步了。
要知道奥斯曼帝国还有数十万希腊人,分一块地把这些人弄回来,希腊的国力可以直接倍增,这是希腊民族主义者最后的希望。
本来希腊政府中是反战派占上风的,根本没有准备参加这次战争的,突如其来的“公使案”刺激到了希腊民众,在民族主义者的鼓动下才加入了这场战争。
甚至普布利乌斯都不是什么正统军人,他的另一层身份是希腊民族主义领袖。
可能是战争口号喊得太响,又或者才华横溢,引起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重视,以最高规格接待了这位“民族英雄”。
不待他反应过来,就被任命成了“临时元帅”,受命指挥部队上战场。
不排除有借刀杀人的嫌疑,毕竟路德维希一世出身伦巴第王室,没有受到过希腊民族主义的熏陶,对复兴希腊帝国没有兴趣。
不光是普布利乌斯,希腊国内闹腾的民族主义分子,基本上都被路德维希一世用民族大义的旗号送上了战场。
正所谓:“爱国”就为国而战,躲在后方吆喝算什么事?
因此这支希腊远征军战斗力,就显得格外感人。如果不是已经登陆,游不回去估计很多人都当了逃兵。
一名中年男子抱怨道:“元帅,再这么下去。这才开战一个多月,我们就损失了五千多人。
俄奥两国想要战后独吞奥斯曼,联军指挥部故意布置了一个送死任务,用来消耗我们的实力。”
普布利乌斯狠狠瞪了他一眼:“闭嘴,麦克肯多斯!”
“你个蠢货,说话能不能用点儿脑子。负责马尔马拉海战区作战是我们自己要求的,联军指挥部的意思,让我们待在家带孩子。
作战计划是我们制定的,战斗是我们指挥的,损失惨重还能让别人负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