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斯顿眉头皱得更紧了,何止是没有效果,分明是在变本加厉。
如果不能打击俄国人的嚣张气焰,中亚各国又要开始重新考虑站队的问题了。
沙皇政府也不算是只会打打杀杀的莽夫,外交上手段虽然有所欠缺,但也是有外交的。
谁也不能够保证,俄国人会不会在当地扶持亲俄派掌权,采取更加缓和的方式吞并中亚地区。
尤其是现在,俄罗斯帝国正处于虚弱状态,不适合挑起战争,外交手段更显得重要。
这一点从最近几年,沙皇政府内部的权力构架就可以看出来,外交大臣在政府中的话语权正在与日俱增,仅此于财政大臣。
犹豫了一会儿功夫后,格莱斯顿做出了决定:“直接和俄国人摊牌,告诉沙皇政府:
要么停止在中亚地区的小动作,并且保证不在中亚地区扩张;要么就在中亚地区打一仗!
同时派人加入俄奥波三方谈判,尽可能的破坏掉。”
现在不解决中亚问题,等俄国人恢复了元气,那就更难解决了。
相比之下,波斯的利益还是小问题。本质上就是一次试探,独吞波斯利益还是太拉仇恨了。
……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不等英国人插手,俄奥波三国谈判就落下了帷幕。
1885年4月28日,迫于俄奥两国施加的外交压力,加上谈判桌上一阵忽悠,负责谈判的波斯官员迷迷糊糊就签订了《三国自由贸易协定》。
或许也不是参与谈判的波斯官员是故意迷糊的,对比英波密约处处充斥着不平等的内容,《三国自由贸易协定》就要和谐得多了。
没有那么多附加条件,从表面上来看,大家是公平交易,没有直接侵犯波斯帝国的主权。
波斯政府也不全是傻子,同样有不少聪明人,能够区分出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
对比签订英波密约的蠢货,这位故意“迷糊”的波斯官员,就要聪明得多。
没有傻乎乎的被俄奥牵着鼻子走,直接照搬了“自由贸易体系”中各国的约定。
对朝不保夕的波斯帝国来说,能够拿到一份看起来平等的条约,那已经是一次伟大的外交胜利了。
……
第五十六章 岁月不饶人
纷纷扰扰的国际环境,没有影响到奥地利的近东开发计划,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仅第一个季度,维也纳政府就从本土移民12.8万人到近东地区,这其中有近一半人是新崛起的军功农场主。
开发自家的土地,大家都很积极。如果不是担心有“黑死病”残留,政府拦着不让过去,他们早就过去了。
毕竟,早一天开发,就能早一天收获。一般来说,最早的移民都是有优待的,可以提前挑选土地。
现在还是19世纪,工农业剪刀差远没有后世那么悬殊,全世界都缺粮的大背景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亚太地区粮食最为匮乏。
农业仍然是一项有“钱途”的产业,尤其是在欧洲人口大爆发的背景下,国际粮食价格再次开始缓慢爬升。
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奥地利,同样也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这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量,国内的粮食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能够拿来出口的数量大减。
在这种背景下,从事国际贸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了保证订单顺利交付,不得不从海外进口原粮。
这种情况,实质上在普俄战争时期就出现了。维也纳政府一度准备解禁对殖民地的限制,放开非洲大陆的粮食种植、出口。
只不过考虑到政治影响,被弗朗茨制止了。转而从俄罗斯帝国进口粮食,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
某种意义上来说,维也纳政府的粮食政策,挽救了沙皇政府。
要不然多了一个非洲产粮地,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种植成本高昂的俄国农业体系,将率先遭到灭顶之灾。
甚至有可能出现国际粮食价格倒挂的局面,丧失了这笔财源之后,沙皇政府能不能撑得住都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维也纳政府的粮食政策也不仅仅只是为了俄国人。国际粮食价格下跌,损失最大的仍然是奥地利这个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国。
奥地利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稳定农业,一旦国际粮食价格崩盘,政府只能自己掏钱补贴种粮者。
后世很常见的做法,现在还是早了一点儿。
维也纳政府还没有那么财大气粗,明明可以每年从中赚取大笔的利润,为什么要搞成赔钱买卖呢?
就算是打压俄国人,也不是现在。这个时候背后捅刀子,没准沙皇政府就提前完蛋了。
和一个正在滑向深渊的沙皇政府做邻居,远比和一个未知的存在打交道,要安全得多。
掀翻桌子的后果就是亲奥的沙皇政府完蛋,奥地利也跟着损失惨重,获利的只有欧洲各大粮食进口国。
廉价的粮食输入,会降低各国工商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工商业产品的竞争力。
纯粹一个自讨苦吃的恶性循环,一旦开启奥地利本身具备的优势,将大大被削弱。
……
维也纳宫
侍女柔声说道:“陛下,首相晕倒的病因已经找到了,据说是大脑供血不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