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恰恰是我们最不可能的让步。要是没了驻军,我们战争赔款如何保障?
帝国在法兰西的利益,又靠什么来维护?
即便是这些都不在乎,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反法同盟各国的立场。帝国单方面向法国人妥协,只会将帝国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不反对不行,外交部的能力有限。想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法国人,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沙皇政府的底线明晃晃的在这里放着,最大的让步无非是:下一次不亲自去收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追究责任人,那也是内部进行处理,最终的结果无非是罚酒三杯。
当事人接受惩罚的原因,也不是俄军的暴行;而是在抢劫杀戮的时候,没有做好消息封锁,让沙皇政府陷入了被动。
关于俄军暴行的问题,沙皇政府现在说什么也不可能承认。纵使证据再充分,沙皇政府也只能死扛到底。
这样的处理结果,法国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满意。
想要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最起码要丢几个替罪羊出去,让法国人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
显然,这种得罪军方的做法,外交部是不可能干的。
既不想得罪同僚,又不愿意承担谈判失败的后果,米哈伊罗维奇自然要将丑话讲在前面,以便未来出了问题好推移责任。
文官集团立场都不统一,军方那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武力镇压,还是武力镇压,反正承担责任是不可能的。
帝国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个人地位、前途明显要更重要一些。任何人处在陆军大臣的位置上,都会先维护自家小弟的利益。
……
对耳根子软的尼古拉二世来说,政府高层争执不休,就是最大的折磨。各说各有理,要从中做出抉择,实在是太为难沙皇了。
或许是听得不耐烦了,又或许是想到了什么,尼古拉二世打断了众人的讨论。
“好了,外交部先和法国人谈判。如果他们识时务,接受我们的善意就罢了;要是法国人拒绝了我们的善意,就用刺刀让他们清醒一下。”
外交+军事双管齐下,一起发力解决问题,和书上描写的一模一样,看起来没有任何毛病。
至于效果怎么样,那要用了才知道。反正尼古拉二世现在非常满意,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
唯一麻烦的就是具体执行者们,又需要头疼了。究竟是以外交部为首,还是以军方为首,这个问题伟大的沙皇陛下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尽管知道是麻烦,但是在场众人默契的选择了回避。
以谁为首,不光牵扯到了这次善后问题,更关系到了陆军部和外交部在政府权力构架中的排名问题。
沙皇直接指定也就罢了,无非是一个钦差大臣的问题,不影响权力的平衡。
可是由其他人捅破了窗户纸,那就是将暗地里的政治斗争桌面化,再也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在政治上,这无疑是一种大忌。在场的众人都是聪明人,知道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
第五十章 看热闹不嫌事大,再添上一把火
沙皇政府的决定,无疑是给本就火星遍地的法兰西,再浇上了一桶油,让局势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了起来。
幸好反法战争胜利后,盟军就收缴了法国人的武器,要不然现在就不仅仅只是袭击落单俄军士兵了。
眼瞅着冲突全面升级,处于风暴中心的卡洛斯国王,果断以寻求国际援助为借口,逃离了巴黎那个火药桶。
国王都被逼的出走躲风波,本就罢工以示抗议的法兰西政府,自然是跟着关门大吉。
类似的一幕,原时空一战后也发生过。只不过德国人的底子还要厚实一些,战争又没有在本土打,损失没有法国人这么大。
当时,德国政府一面号召工人罢工,不让法国人抢走自己的煤炭资源;一面又印钞票补贴失业工人,让他们的生计得以维系。
那场震惊世界的马克大通胀,就是政府为了补贴失业工人,开动印钞机的“印、印、印……”中爆发的。
一组七伤拳下来,魏玛共和国在把自己给玩儿废的同时,也顺带把英法经济拖下了水。
尤其是法国人,想要的资源没有拿到,反而在国际上被喷得狗血淋头。
一直赔钱驻军看不到任何收益,对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的法兰西来说,压力着实是有些大。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被迫做出了让步。
法国人用事实证明了,底线就是用来突破的。在和德国人的博弈中,法国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让步,最后让出了一个第三帝国。
眼下法兰西的境遇虽然和原时空的德国差不多,但是面对的对手却是截然不同。
反法同盟可不需要法兰西的资源,拿断绝资源和工商业制品供应当筹码,估摸着罢工到下个世纪,维也纳政府都不会皱一下眉头。
尤其是反法同盟在法兰西是各国联合驻军,除了俄国人的驻军人数较多外,其他各国的驻军数量都不多。
军队数量不多,就意味着军费开销不大。纵使法国政府关门,暂停了军费拨付,一时半会儿也吓不到大家。
当然,这些都不是卡洛斯国王跑路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前面的革命政府玩儿的太嗨,法国民众早就进入到了人均亿万富翁的时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