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义正言辞的说:“塞尔维亚地区绝对不能建立独立国家,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不能让巴尔干半岛有大国崛起,如果有那么只能是奥地利。
如果真要选择的话,我宁愿让奥斯曼人占领巴尔干半岛,或者是和俄国人一起瓜分巴尔干半岛,也不愿意看到他们独立。
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在正是民族融合的关键时刻,这个任何独立国家建立,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后果。
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才刚刚出现萌芽,我们不能给他们发展壮大的空间,至少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不能独立。
不然你们可以想想看,一个独立的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出现,国内的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屁股决定脑袋,或许前世弗朗茨还同情过巴尔干半岛国家,现在都不存在了。
在这个群肉强食的年代,大家都在拼命强大自身。无关对错,只有利益。
换位思考,历史上巴尔干各国的奋斗都很悲情,可是大家利益冲突太严重了,让步就是死亡,那么就只能拼了。
很不幸,因为太过注重眼前利益,巴尔干各国最后都失败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成目标。
巴尔干别的民族独立建国没有关系,反正奥地利国内也没有几个,唯独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不行,这两个民族加起来都接近百分之九了。
好不容易才拉开了同化的序幕,要是出现了两个独立国家,不想出事的话,那么弗朗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人全部打包送还给两国。
这种脑残的事情,弗朗茨可干不出来。他可没有忘记,历史上奥匈帝国就支持了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独立,然后自己挖的坑把自己给埋了。
第七十三章 变换国籍
1852年6月25日,奥地利再次出兵进攻奥斯曼帝国,一个月内转战塞尔维亚、波黑地区数百里,解救了被奥斯曼帝国奴役的民众百余万,将文明的曙光传递到了巴尔干半岛……
——以上是奥地利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
实际上奥地利军队只是在奥斯曼军队撤离过后,接管了当地的防务,维持了社会秩序。
这年头的塞尔维亚地区还好管理,乡下的农奴很安分,城市虽然有暴民诞生,可是还停留在街头混混阶段。
在奥地利的铁拳之下,这些奥斯曼帝国的余孽瞬间灰飞烟灭。剩下的看上去都是安分的好孩子,当然这也和奥斯曼人撤离的时候带走了大量的青壮不无关系。
这不是奥斯曼人的好意,也不是他们干了蠢事。战争需要大量炮灰和民夫,要是留下这些青壮就是在资敌。
多瑙河流域两公国就是一个例子,现在俄军至少从当地征招了十五万民夫,必要的时候这些民夫也可以变成士兵。
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奉献,俄国人就只能从国内抽调民夫了,沙皇政府不是傻子,这样的选择题自然会做了。
从国内抽调太多的青壮出来,也是会影响生产的,而在两公国抽调民夫就无所谓了。这里是属于奥地利的地盘,损失再惨重俄国人也不心疼。
俄国人不在乎,弗朗茨也不在乎。没有俄军的暴行,怎么能够衬托出奥地利的好呢?
现在这些罗马尼亚人,还没有加入奥地利国籍,他们不是奥地利人,也不曾向奥地利缴税,奥地利政府自然没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保护。
至于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这些地区根本就没怎么开发,无非就是粮食减产而已。
厚黑一点儿想,如果这些青壮在战场上损失惨重,未来奥地利统治当地的难度,还会下降一个档次。
想要避过俄国人征招,加入奥地利国籍就是唯一的选择,俄国人是不会征招奥地利人的。
大家各取所需,俄国人获得了大量的民夫,奥地利也发放了不少国籍出去,收了一帮拥护者,在这个问题上俄奥两国合作的非常愉快。
这次塞尔维亚攻略,尽管奥地利政府投入的力量小,可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视了。恰恰相反,弗朗茨还非常重视这个未来的祸乱之源。
为了在源头上掐灭这个欧洲的战乱之源,奥地利政府还制定了专项措施。
军管是必须的,清洗当地的奥斯曼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善后,弗朗茨还特别批示,运送了大量的面粉、豆粉过来当救济粮。
贝尔格莱德的地理条件,在巴尔干半岛可谓是得天独厚。
位于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也是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的相遇处。作为欧洲与近东地区的联络点,素来都有“巴尔干之钥”的美誉。
不过现在贝尔格莱德的守备司令官艾萨拉斯帕夏,就不觉得这个巴尔干之钥是什么好地方。
周边地区都放弃了,就留下了他这个倒霉蛋,守卫这座孤城。
放弃贝尔格莱德跑路,这个想法不只是一次在他心目中涌现,但是艾萨拉斯帕夏不敢付出行动。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给他下了死命令,要他守住这座巴尔干半岛的门户之城,为奥斯曼帝国未来的反攻奠定基础。
对反攻塞尔维亚,艾萨拉斯帕夏是唾之以鼻。要是奥斯曼帝国有这实力,这场战争也不会打到这个地步了。
出这个主意的人,显然是要坑他了。作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艾萨拉斯帕夏是有心里准备的,早在近东地区办法之初,他就递交了辞呈,结果被驳回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