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能的话,大家还可以努力一下,看看能不能把某些看上去美好的垃圾项目,丢给我们的竞争对手。
在我个人看来,城市安全饮水管网工程就非常的不错,可以吞下来,一旦这个项目完成,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垄断了一座城市自来水供应的利润。”
西蒙非常配合的说:“杰诺斯,你还是那么厉害,一眼就挑中最有效价值的项目。
我们旗下的几家自来水公司,一直都是最稳定的财源,几乎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不过,我觉得只要奥地利人出价够高,承接一部分市政工程项目也可以,顺便我们还可以帮他们发行建设债券,解决项目的资金需求。”
显然,他看中的不是什么市政建设工程,而是发行债券,这才是旱涝保收的买卖。
这些债券又不是他们自己吃下的,而是替维也纳政府在伦敦金融市场上销售,无论最后能不能兑现都和他们没有关系,反正手续费和汇兑费先赚到了。
伯纳特补充道:“我们的铁路公司也不能闲着,现在国内的业务增长几乎已经停滞,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了。
不管怎么样也要趁这个机会拿下几条铁路线,把股价再往上推一推,然后再找个下家来接盘。”
显然大家都知道了这里面存在着危机,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赚钱,只要利润足够大,谁在乎维也纳政府到底想要干什么呢?
大家不同的意见,实际上也是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同一个财团中,大家的发展方向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
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在利益不冲突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到亲密合作。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该分家的还是要分家。说白了,财团只是一个利益集团的结合,一旦大家利益冲突太大,分崩离析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第二十三章 中亚乱局
由于弗朗茨的蝴蝶效应,尽管俄国人在近东战争中损失惨重,可是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在胜利面前,国内危机被压制了下来。
经过了两年时间的修养生息,沙皇政府又开始不安分了。只不过这个时候维也纳体系重建,欧洲大陆上已经没有他们扩张的机会,沙皇政府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亚洲地区。
1856年10月,在俄国人的鼓动下波斯王朝攻占赫拉特,受到刺激的英国人,当即对波斯王朝宣战,英波战争爆发。
赫拉特西临波斯湾、北临里海和亚克萨尔特河、东临印度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战略地位,成为了英俄争霸亚洲大陆的重要一环。
近东战争时期,俄国人就策划过出兵远征印度,逼迫英国人退出战争,而赫拉特就是绕不开的坎。
当时赫拉特政府害怕会得罪英国人,拒绝了俄国人借道的要求,两国关系恶化。
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沙皇政府转而支持波斯王朝,现在更是支持波斯人入侵赫拉特。
受中亚战争爆发的影响,几内亚湾的谈判也出现了转机,为了获得国际舆论支持,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
没有英国这个搅屎棍后,后面的谈判就容易的多了。因为入场时间太晚,法国人在当地的利益并不大,巴黎政府没有下大力气争夺,剩下的几个国家则是没有实力争夺。
1856年11月1日,英法奥西美葡荷七国在维也纳签订《几内亚湾条约》,又称:《七国条约》。
条约规定几内亚湾沿海地区以各国实际占领区为分界线,各国殖民据点不得相互攻伐,内陆地区的金矿谁先发现归谁。
表面上来看,谁也没有吃亏,实际上这已经确定奥地利在当地的霸权,拥有人力优势的奥地利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美、西、法三国共同占据利比里亚,奥、英、葡三国共同占据塞拉利昂,奥、葡、法、荷四国共同占据了科特迪瓦,奥、英、荷三国共同占据了加纳,英奥共同占据了多哥,奥地利独占几内亚。
几内亚湾各国势力交叉在了一起,直接让这里成为了世界上最混乱的地区,《七国条约》只是暂时压制住了各国间的矛盾,并不能消除矛盾。
看到各国的势力分布图,弗朗茨都无话可说了,完全是犬牙交错,比如说:多哥地区英国人就只有一个几百人的据点,可他们就是赖着不走。
没有办法,这个年代大英帝国在海上就是这么牛,即便是奥地利在当地占据了优势,也不能把他们驱逐出去。
弗朗茨没有觉得心里不平衡,外交都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明面上不能动英国人的殖民地,难道暗地里还不可以下黑手么?
不要看现在几内亚湾各国势力纵横交错,就以为各国争夺的就非常激烈了,实际上那只是英国发挥了搅屎棍的作用,不想看到奥地利独霸几内亚湾,才搞出这么多的国家牵制奥地利。
要是没有这么多国家的势力在,单凭他们在当地的实力,被挤出几内亚湾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他们的优势都在海上,到了陆地上就不行了。
除非是龟缩在殖民据点中不出来,否则一旦外出进行殖民活动,都有可能遭遇危险。这里是非洲大陆,发生点儿意外再正常不过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伦敦政府才拉拢各国共同瓜分几内亚湾。反正都拿到了最大一份好处,弗朗茨自然不会把事情做绝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