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奥两国通往非洲的电报早就连通了,自然不需要再来一次。各国电报线路重复的问题,那是没有办法,谁也不想受制于人。
况且,这又不是啥亏本买卖,大部分地区的电报线路,都是能够赚钱的。亏本的线路,根本就没有人去铺。
比如说:连通阿拉斯加的海底电缆,弗朗茨就没有准备铺设。
从俄国人手中拿到这片土地开始到现在,除了建立了一个皮毛公司外,就没有进行过任何开发。
如果不是为了宣誓主权,税务官维也纳政府都懒得派了。这是一片收不抵支的土地,每年要亏损好几万神盾的经费。
建立电报线路,自然没有必要了。反正也不怕被人抢了去,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了一片冰雪国度,和奥地利进行一场血战。
这只是一个开始,紧接着各大殖民地帝国都在采取行动,大家都知道电报的战略作用。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9月份,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炸药。当然这还处于高度保密中,等普俄战争过后才会对外公布。
毕竟,这也是改变战争的利器。如果提前公布了,俄国人要买,卖还是不卖,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不卖影响关系,卖了很可能会影响战争结果。炸药对这个年代的碉堡、要塞完全是利器,原来很多固若金汤的防线,现在就不够用了。
明面上奥地利可没有向普鲁士出售军火,这种专有的新发明,注定是无法货卖两家。
俄国人赢得战争,又不是弗朗茨想看到的。沙皇政府输了战争,可能需要修养生息二十年;赢了这场战争,没准过个十年八年他们又要搞事情了。
毛熊的韧性不用怀疑,作死能力更加不用说。为了避免这种烦恼,弗朗茨果断的选择了延期。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也充满了传奇性,1860年,开始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
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
因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弟耶米尔惨死,被迫关闭瑞典工厂。
这个时候,奥地利兵工厂抛出了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合研制炸药。
实际上,大部分兵工厂都是政府合作的,不然生产出来的武器卖给谁?
蝴蝶效应发挥了作用,这个时候诺贝尔没有破釜沉舟,而是选择了更加保险的合作。
这并不奇怪,诺贝尔是一名科学家,同样也是一名商人。
规避风险是一种本能,同时期进行炸药研究的人,又不只有他一个。在成果问世之前,谁也不知道产品有没有市场。
……
这些都只是影响力比较大的科技进步,小的发明就更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爆发,1866年只是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第一百零一章 扩大的战争
工业革命没有影响到世界局势,电力的运用才刚刚开始。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主要作用也就是照明。
大功率发电机刚刚出现,电力在工业上的运用还没有开启。受弗朗茨蝴蝶效应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从奥地利拉开了序幕。
原时空的主角,现在变得黯淡无光。建立德二帝国的普鲁士还在和俄国人死磕,牛逼哄哄的美帝国正在舔内战的伤口。
分裂后美国,内部市场已经无法支撑起一场产业革命。战争的惨重伤亡,与之相伴随的高额抚恤金,各州间的内部矛盾,这些都制约了联邦的发展。
原时空的,美国内战过后的经济繁荣,现在一点儿影子也看不到了。列强可不是做义工的,四国联合干预也是拿了好处的。
战后,英法奥三国商品充斥整个美洲大陆,就是这次战争中大家的报酬。
西班牙因为内部矛盾,在工业革命当中掉队了,这一福利他们没有享受到。
……
莫斯科,自从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后,这座俄罗斯第二大城市,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作为俄罗斯帝国第二大工业区,莫斯科的工人数量已经突破了五十万大关,城市总人口过百万,欧洲人口第四大城市。
人多社会矛盾自然也多,这就给革命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沙皇政府的改革只是进行到了一半,没有来得及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
新崛起的资产阶级虽然从改革中获利,但是他们还想要更大的权利。等待亚历山大二世继续改革?很遗憾,他们等不及了。
况且,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保护了他们的利益,却没有让他们进入权利中心。
为了给政府施加压力,这些人毫不犹豫的勾搭上了革命党。当然,这只是局限于暗中提供支持,造反他们还是不敢的。
在英国人的串联下,革命党领袖马泰·托尔斯基回国了。这次他们要在莫斯科发动起义,不选圣彼得堡,那是因为沙皇手中有兵。
亚历山大二世一次军队换防,就让国内的势力安分了下来。俄罗斯不是法国,军民鱼水情没有那么浓厚。
既然如此,自然要选实力薄弱,影响力又足够大的地方。莫斯科就是最佳的选择,这个位置非常好,一旦起义成功就可以将俄罗斯东西两分。
马泰·托尔斯基的心情很沉重,不要看现在他们的支持者似乎很多,实际上起义成功的几率依然非常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