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了片刻,马泰托尔斯基皱着眉头回答道:“让他们放心,我们会完成约定的!”
显然,他并不想和普鲁士人合作,如果不是没有办法,马泰托尔斯基也不愿意出卖俄国的利益。
莫斯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但是俄罗斯帝国第二大工业基地,同时也是连通东西的要道,还是俄罗斯帝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现在俄罗斯帝国三大粮食产地,就是波兰地区、莫斯科周边地区(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地区,其它地区还没有开发出来。
波兰地区已经指望不上了,莫斯科周边地区再发生混乱,沙皇政府就剩下一个乌克兰了。
那么缺粮也将成为沙皇政府一大难题,还是无解的难题。到时候不光是前线的士兵要饿肚子,圣彼得堡也坚持不了多久。
普鲁士人把他们送到莫斯科地区,就是想要断掉俄国人的后勤供应,削弱沙皇政府的战争潜力。
没有了本土的补充,指望从外界进口,且不说沙皇政府的钱包能不能支撑住,关键是他们的运力根本就不能满足需求。
马泰托尔斯基不想做傀儡,他想要推翻沙皇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家。
到了莫斯科地区后,他就主动疏远了普鲁士人,理由是为了保密,实际上就是不想割地。
只不过现在他离不开普鲁士人的支持,更离不开背后英国人的支持,不得不做出一副感激零涕的样子来。
这个年代俄罗斯帝国的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工人数量并不多,想要推翻沙皇政府的统治还远远不够。
为了弥补力量的不足,马泰托尔斯基把目标放在了人数众多的农民身上。亚历山大二世解放了农奴,获得了大家的拥护,这成为了起义最大的难题。
“清君侧”这是某位国际友人,无偿赞助的起义口号。目的自然是为了拉拢更多的人参加起义,毕竟沙皇在民间的声望还很不错,直接造反民众不答应。
这和马泰托尔斯基的理想相违背。欧洲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一旦打出了这个旗号,就算是推翻了政府,沙皇还是沙皇,最多也就利用君主立宪约束一下。
尼古拉一世收复了君士坦丁堡,给亚历山大二世留下了足够的政治遗泽,他本人又宣布废除农奴制,获得了几千万刚刚被解放的俄国农民拥护。
马泰托尔斯基非常怀疑,就算是推翻了现在的政府,亚历山大二世依然可以大权在握。
“清君侧”虽好,可是也把自己置于了沙皇之下,君臣名分定了下来,在政治上他天然处于劣势。
然而,这个口号获得众多国际友人的支持。原因自不用说,大家都是君主制国家,自然要拥护这套体制了。
“哎!”
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马泰托尔斯基无奈的选择了妥协。革命党内部各方势力云集,早就不是铁板一块了,他这个领袖做不到一言九鼎。
支持他们的资产阶级,只是想要通过革命掌控权利,可没有准备把沙皇给掀下去。
革命党内部大部分同样支持保留沙皇,要是没有了沙皇,他们怎么能够逆袭成为贵族呢?
不要指望大家的思想觉悟有多高,大部分革命党人都是因为对现实不满才造反的,并没有解放人类的崇高理想。
马泰托尔斯基也无法违背众人的意愿,不然换个领袖也就一个会议的问题,最多再吵上三五天。
1866年12月12日,在马泰托尔斯基的领导下,俄国众多革命党联盟在莫斯科发动了双十二起义。
起义军以“清君侧”为政治纲领,号召全体俄罗斯民众起来诛杀污臣,还政于沙皇。
第一百零五章 祸不单行
双十二起义成功,沙皇政府真正的危机来临了。内部的敌人远比外部更加可怕,由于革命党人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很多人都选择了中立。
不是他们背叛了沙皇,主要是大家对现在的局势不满。激进的改革派不满沙皇暂停改革,保守派想要去掉改革中不利于他们的条款。
这些人大都是有家有业的,造反这种高风险的活动,自然是不能参加了。
圣彼得堡,这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令沙皇政府陷入了慌乱中,内忧外患的俄罗斯帝国在风雨中飘渺。
内政大臣米哈伊尔提议道:“陛下,不能这么下去了,我们必须要先把国内叛乱镇压下去!”
这个提议没有错,外敌最多也就是从俄罗斯帝国身上撕下一块肉来,还威胁不到他们的生存,真正能要他们命的还是内部的敌人。
“清君侧”看这旗号就知道,注定了是一场血雨腥风。一旦让乱党得势,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都是被清洗的对象。
不诛杀几个污臣,怎么国民交代呢?现在沙皇政府高层,都是所谓的“污臣”,属于被诛杀的。
亚历山大二世面无表情,仿佛一点儿也不在意。实际上,他内心早就气得吐血,他做梦也想不到革命党人居然会在这个时候闹起来。
对内政大臣提出的先镇压内部叛乱,亚历山大二世非常赞同,只不过和谈的事情不能由他提出来。
现在停战,俄罗斯帝国势必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锅沙皇不能背。
陆军大臣赫拉梅德附和道:“乱党占据了莫斯科,对我们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波兰战场,还是中亚战场,都离不开莫斯科地区的物资支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