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按照语言文字、传统风俗、以及民众对民族的自我认同,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的。
这方面普奥两国政策差不多,都在推行日耳曼化。双方取得的效果都很不错,只不过奥地利干得更进一步,不学好通用语言就找不到工作。
当然,波兰的重新独立还是会影响奥地利的同化工作,不过维也纳政府也有准备。
弗朗茨也是崇尚自由的,既然想做波兰人那就回波兰去好了,奥地利又不缺几十万人口。
驱逐几十万人在别的国家很困难,在奥地利根本就不是问题。抗议闹事,那就一起驱逐了搞定。
波兰的威胁,在于内部而不在外部。双方的实力决定了,军事上波兰威胁不到奥地利。内部问题只要敢下狠手,威胁也就那么回事。
奥地利可以不当一回事,麦克凯特就不行了。普鲁士对波兰还是兴趣十足的,波兰民族独立主义可吓不到柏林政府。
某种程度上来说,容克贵族就是他们的克星。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都是例子,一帮容克贵族就镇压了地方,把民族融合工作也做得非常好。
成功的经验,增加了柏林政府的信心。甭管外界怎么抨击分封贵族制度落后,在稳定地方上这种体制确实很有效。
……
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过后,1867年8月11日,奥地利驻柏林公使罗布森和普鲁士外交大臣麦克凯特签订了《普奥两国土地交易案》。
条约内容只有一条:普鲁士王国以三千八百万神盾的价格出售西里西亚和普属萨克森地区给奥地利。
备注:条约签订过后,普鲁士王国将在收到款项之后,两年内同奥地利完成移交工作,奥地利需要另外支付一千万神盾的搬迁费。
毫无疑问,其它的附加条件被隐藏了起来,双方都默契的没有提。
维也纳,看着签订的条约,令弗朗茨难以置信。给他的感觉就好像是普鲁士想要尽快签订条约,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抗拒。
唯一的问题就是普鲁士人要求的交接时间比较长,不过这也问题不大,区区两年时间普鲁士王国也恢复不了元气,想要赖账也没实力。
况且,柏林政府给出了合理解释,他们撤资需要时间。除非奥地利再出钱买下上面的产业,不然就要给他们留下时间缓冲。
出资买下产业那是不存在的,维也纳政府又不是冤大头。真要是按市值来买,奥地利也买不起啊!
泡沫经济哪个年代都有,普属萨克森和西里西亚地区加起来也有三万多平方公里,上面的矿山、土地、工厂、不动产,再怎么说也值好几亿,明面上的市值还要翻几倍。
既然普鲁士人肯搬家,维也纳政府自然不会介意了。不是所有工厂都有价值,这些产业奥地利本身就有,留下来除了加剧市场竞争外,并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正是因为不需要,所以维也纳政府果断的和普鲁士人签订了条约。很快维也纳政府就发现不对了,普鲁士人搬迁太彻底了一点儿。
工厂搬走了,居然是带着工人一起走的。贵族、农场主搬家也是拖家带口,连同耕种他们土地的农民一起打包带走。
当然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是半年后了,那个时候木已成舟,弗朗茨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条约都签订了,总不能反悔吧?况且人也没有走光,拥护奥地利的民众还是留了下来,算是安慰奖。
现在维也纳政府正在庆祝这一伟大外交胜利,奥地利收回了大家念念不忘的西里西亚地区,萨克森王国也收回了普属萨克森地区。
民间的反应更加热烈,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德意志地区统一的更进一步,分布走的统一理论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拿了好处的维也纳政府,在伦敦和会上的立场也发生了变化。
对普鲁士王国提出的很多要求,都采取了默认态度,不复一开始的坚决反对。
第一百一十四章 难产的国王
没有了奥地利制造障碍后,伦敦和会向着普鲁士王国有利的方面发展。1867年9月1日,普鲁士和丹麦签订了停战条约。
割地是没办法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都被普鲁士吃到了肚子里,自然不可能吐出来了。
赔款就不用想了,丹麦王国又有了新的后台——北欧联邦。这个还在组建中的国家,虽然没有普鲁士王国强大,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
瑞典人没有争取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主要是担心丹麦的实力太强,不利于他们对国家的掌控。
另外瑞典卡尔十五世想要兼并芬兰,这就要和俄国人站在对立面,再和普鲁士发生冲突,国防压力太大了。
即便是如此,瑞典还是帮丹麦索要了一笔象征式的补偿款,约合200万神盾,照顾了丹麦人的情绪。
这都是小钱,普鲁士王国再穷也不缺这点儿资金。为了尽快落袋为安,柏林政府爽快的同意了。
因为存在着共同的敌人俄国人,普鲁士即将建立的北欧联邦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如果不是为了拉丹麦入伙,瑞典政府早就对俄国人落井下石了。
从这方面来说,普鲁士放弃日德兰半岛换取一个盟友,这笔生意还是很合算的。
俄罗斯帝国底子太厚了,即便是受到了削弱,依然没有人敢轻视他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