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奥三国不想桌子上增加一个分蛋糕的,就强势干涉了波兰王位选举,第一时间把威廉一世踢出局。普鲁士人也不甘示弱,干脆推革命党上台,暗中支持革命党人阻止王位选举。
波兰王位迟迟得不到解决,就是各方共同插手的结果。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谁都没有想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俄罗斯帝国这么快就恢复了过来。
或许没有巅峰时期强大,但也比现在的普鲁士、波兰强大了太多。若是计算综合国力,俄国人差不多是普鲁士+波兰总和的一倍。
柏林政府这个行动,也是被逼出来的。不兼并波兰王国,那么后面的战争几乎是注定要输。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俄罗斯帝国稳固得多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即便是在农业危机中很痛苦,可是到了战争年代这就是优势。
沙皇政府能够管饱,灰色牲口就有战斗力。想要耗死俄国人,别逗了,沙皇政府这还没退到莫斯科呢?
无论前线输了多少仗,手中有粮的沙皇政府就不会崩溃。农业危机爆发后,亚历山大二世咬牙直接收粮食当税收,把这些粮食变成了战略储备,这才是沙皇政府财政濒临破产的根源。
要不然的话,经过了税制改革,清理了那么多蛀虫。就算是丢了大片领土,沙皇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应该超过了之前,怎么可能快破产了呢?
扫视了一眼众人,亚历山大二世问道:“威廉一世这个时候跳出来争夺波兰王位,你们怎么看?”
沙皇也不好做,从登基开始,亚历山大二世就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
因为判断失误,继位之初想着限制奥地利,忽略了普鲁士王国的威胁,结果导致了现在的不利局面,内部的非议声就一直没有断过。
要不是亚历山大二世政治手腕够厉害,早就被赶下台了。换沙皇的事情,俄罗斯帝国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上一位榜样就是彼得三世,恰好也是因为亲普。亚历山大二世明显吸取了教训,果断的选择了揍普鲁士,尽管打输了战争,还是保住了皇位。
这方面俄国民众还是很大度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沙皇能够看住政府内部,底层民众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就不会因为战争失败造反。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陛下,普鲁士人这个时候行动,和目前的国际形势有关。
拿破仑三世病逝,法国政府陷入权利斗争漩涡中,短时间内没有精力参合国际事务。只要普鲁士人肯付出一定的代价,让法国人冷眼旁观并不难。
随着俄奥关系的转冷,维也纳政府未尝就没有过扶持普鲁士牵制我们的想法。就算是现在没有,未来也会有。
现在。我们和奥地利的精力都被牵制了很大一部分在近东战争中,如果普鲁士人肯花大价钱,维也纳政府有可能会默认他们的行动。
摆平了法奥两国,再想要说服英国人就不难了。伦敦政府就算是反对,也不会出兵干涉。
如果英法奥三国不出手,我们就算是出兵干涉,普鲁士人也不会放手,这势必会引发新的战争。
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近东战争又牵制了我们一部分实力,现在爆发战争对我们非常不利。普鲁士人应该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才趁机出手的。”
经过克里斯·巴沙姆这么一捋,事情就清楚了。解决办法虽然有了,可惜决策权不在沙皇政府手中。
法奥两国不出手,光他们一家根本就吓不倒普鲁士人。反正都是敌人了,柏林政府可不会在乎他们的想法。
……
第一百二十九章 真做假时假亦真
中东地区,奥地利军队兵分两路向奥斯曼帝国发起了进攻。一路从西奈半岛出发,目标是耶路撒冷;另一路从海上出兵,直取科威特地区。
科威特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多沙尘暴,全境都是荒漠,不适合农业生产。
在石油资源被发现前,并不受大家重视。1871年奥斯曼帝国才在科威特设县,这还是大航海时代的功劳。
科威特地区有的优良港口,为了发展国内经济,苏丹政府准备修建一条铁路,以便直接从波斯湾进入印度洋。
然而计划始终只是计划,铁路只是存在于理想中,苏丹政府没有实施的能力。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科威特地区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乡下小地方,国内的交通没有解决,想要进行海外贸易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苏丹政府不用为这些问题犯愁了,奥地利人替他们做出了选择。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科威特守军在懵逼状态下就溃败了。
不是他们不努力,实在是实力差距太大。苏丹政府事先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科威特地区会成为奥地利进攻的目标,当地仅仅只有一个不满编的守备团。
从政治上来说,现在战略科威特地区意义不大。不过看看地图就会明白,奥地利这是在圈地了。
时至今日,这个世界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剩下要么是硬骨头,要么是各国势力交汇、互相牵制,不好冒然打破平衡。
阿拉伯半岛虽然贫瘠了一点儿,好歹也是一个软柿子,竞争对手相比较少。
除了奥地利外,只有英国人把触手伸了过来,只不过约翰牛似乎看不上这些乡下小地方,投入的力量非常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