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情况,还会更加糟糕。这么多人每天无所事事,就等着政府救济,治安都是一个大难题。
这些话落到不同的人耳中,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本来是为了给军方施加压力,但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听来,就变了味。
“为了节省粮食,今后救济难民进行区别对待,优先救济上帝保佑的自己人,剩下的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难民集中在一起也是一个问题,政府想办法将他们分散安置。如果想不到办法,那就让异教徒腾出地方来。”
听了苏丹的话,穆哈迈达冷汗直冒。这是嫌国内还不够乱么?如果换个人说出来,他都会以为被敌人给收买了,专门跑来霍乱奥斯曼帝国的。
本来奥斯曼帝国民族、宗教矛盾就严重,现在这么区别对待,不是在逼人家造反么?
里应外合、内忧外患,两个词语已经在穆哈迈达脑海中冒了出来,急忙劝说道:“陛下,不可啊!
现在正处于战争时期,国内万万不能出乱子。现在要是激化了矛盾,这异教徒很可能会和敌人勾结了起来,到时候帝国就危险了。”
很遗憾,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不再是刚刚继位,那个雄心勃勃的苏丹,而是被现实击败,破罐子破摔的脑残苏丹。
在1872年前,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表现还能够称得上明君。在内政上与民休养生息,建立大学、设立法典,对奥斯曼帝国进行世俗化改革。
在保守派的强烈反弹下,1872年奥斯曼帝国改革失败,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堕落了,再也不复雄才大略。
做事越来越激进,根本就听不进去劝。面对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的时候,不想着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直接粗暴的进行武力镇压。
原时空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是折腾过火,在1876年被民众推翻,最后郁郁而终。
如果按照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意思办,或许不用等两年后,没准两个月后这里就要换主人。
第一百三十五章 培养军官
君士坦丁堡联军总指挥部,按理来说夺取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联军取得了大胜是应该庆祝的,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
看到统计的伤亡数据过后,大家就高兴不起来了。
由于俄军在阿瓦登陆战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给敌人留下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奥斯曼帝国调集了重兵布防。
硬碰硬的后果就是伤亡惨重。凭借装备上的优势,俄军赢得了战役,但是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高达三万人的伤亡数字,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的惨烈。如果加上阿瓦登陆战、以及其它地区作战的伤亡,开战到现在俄军伤亡人数已经突破4万大关,其中阵亡人数逼近1万。
或许这个数字,对俄罗斯帝国来说不值得一提,但对兵力只有15万的远征军来说,就非常的致命了。
现在俄军的军心士气出现了明显下降,胜利也无法改变伤亡惨重带来的后遗症。就算伤员得到有效救治,后面能够返回战场的俄军士兵也不会超过2万。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俄军的总兵力永久性损失了两万。短期内俄军能够动用的兵力仅有11万,还要分兵驻守博斯普鲁斯海峡,机动兵力不足8万。
作为联军总指挥部官阿雷斯特上将也感到了压力,俄军伤亡惨重他不在乎,关键是接下来的战局令他忧心。
维也纳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把海军将领放在联军总指挥官的位置上,就证明了维也纳政府不重视小亚细亚半岛战役,没有出兵的计划。
作为军人,就没有想打败仗的。尽管这次战争都是俄国人自己指挥的,不需要阿雷斯特为此负责,可战场上要是遭遇失败,还是会影响他的声誉。
当然,作为海军将领,又没有亲自指挥战争,可以把影响降到最低,不至于影响仕途。
阿雷斯特警告道:“伊万诺夫将军,你们的战略目标已经暴露,敌人做好了准备,等着你们往坑里跳,接下来还要继续么?”
“你们”两个字充分的说明了联军内部的关系,俄奥两国之间的合作不在亲密无间。
伊万诺夫脸色一变,神情有些尴尬。本来他们还准备通过这次战役向奥地利展示实力的,结果不提也罢。
要不是最后关头,奥地利飞艇部队出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战争可能现在都还在继续。
实力就是话语权,俄军没有表现出超人一等的战斗力,在联盟中的话语权自然受到影响。
尤其是在联军指挥部中,事实已经证明俄军的作战计划失败。在开会的时候,伊万诺夫的声音都低了不少。
“司令官阁下,博斯普鲁斯海峡已经拿下,马尔马拉海门户已经打开,联军黑海海峡随时可以进入,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发起登陆作战。”
“不撞南墙不回头”,听到了这个答案,阿雷斯特把想要说的话收了回来,重新组织了一遍语言。
一段时间的接触,阿雷斯特知道伊万诺夫不是蠢货,军事能力也算上是优秀。前面的战争就是证明,总体上俄军没有犯太大的错误。
能够让他不顾实际情况,也要硬着头皮继续进行一项军事上明显错误的计划,那只能是“政治需要”。
军事需要为政治服务,涉及到了政治层面,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