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林摇了摇头:“首相阁下,你多虑了。无论是法兰西,还是奥地利,短期内都不会对外扩张。
随着民族主义的崛起,扩张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法国人就是一个例子,吞并了意大利地区,这么多年都没有消化掉。
奥地利把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实际行动的时候却非常保守。如果不是他们一直在向德意志联邦渗透,我甚至觉得他们已经放弃了。
即便是没有放弃,维也纳政府统一德意志地区的热情也不高。
新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系,虽然比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更加严密,可是邦国权利仍然不小。
德意志地区已经习惯了邦国政治,要是强行打破这种模式,反而容易出事。
奥地利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新神圣罗马帝国至少拿走了部分核心权利,甚至篡改了帝国议会的投票规则。
凭借体量上的优势,奥地利稳稳的压住了几个邦国。可要是剩下的德意志邦国都进入了帝国议会,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按照每个邦国最少一票计算,奥地利在帝国议会中的票数就无法占到绝对多数。那么就会出现德意志联邦帝国一样的情况,一群小邦国在议会中联手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利。
要是更改游戏规则,又会影响到皇权。对一名皇帝来说,屁股下面的位置,远比多占领一点儿领土更重要。”
这些判断没有错,以目前的国际局势来说,确实是如此。等过上几年各国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情况又不一样了。
别的不说,最近百年来德意志邦国在不断减少,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某些邦国君主绝嗣,王冠落入亲戚手中,通过联姻的方式实现了邦国合并。这方面哈布斯堡家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奥地利帝国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每个邦国一票外,新神圣罗马帝国议会还有每三百万人口产生一票的规矩,实际上就是弗朗茨提前预埋的手段。
奥地利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殖民地本土化后也是跟着中央政府直辖的,即便是加入一堆邦国,中央政府拿到过半的票数同样不难。
不过外交要着眼于未来,更要着眼于现在。不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还谈什么未来?
……
第一百五十五章 近东条约
事情没有出乎英国人的意料,时间拖到了1874年末,见奥地利没有继续战争的意思,可能是担心后面没人管饭,又或者是急着回家过圣诞节,沙皇政府就果断的选择了妥协。
1874年12月18日,奥地利、俄国、奥斯曼三国在伦敦签订《近东条约》。
条约内容:
1、奥斯曼帝国承认战争失败,为这场战争负责;
2、归还耶路撒冷王国,转让阿拉伯半岛主权给奥地利作为赔偿;(备注:不包括两河流域地区,但是含科威特地区)
3、割让高加索地区给俄罗斯帝国,赔偿俄国人战争经费200万卢布;
4、开放黑海海峡为自由海峡,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三国均不得封锁海峡;
5、奥地利海军从即日起解除对奥斯曼帝国沿海封锁;
6、条约签订之日起,双方在一个月内交换俘虏,三个月内撤出对方领土;
……
条约传到维也纳宫,弗朗茨果断的批准了。奥斯曼帝国本身就是一个穷鬼,割地就行了,索要战争赔款那是浪费时间。
俄国人努力争取了这么久,最后也就拿到了200万卢布赔款,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笔巨款,但是对国家来说就微不足道了。
这次战争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是飞艇部队闪亮登场,也不是联军势如破竹,反而是阿拉伯半岛的天价转让费。
条约上虽然没写具体折价金额,但是奥地利提出的30亿神盾赔偿金,还是被报纸报道了出去。
这个标题新闻,最受吃瓜群众们喜欢。从30亿天价赔偿到阿拉伯半岛主权,这中间的价值差距何止是十倍。
茶余饭后谈谈就行了,正常人都不会认为阿拉伯半岛就值那么多钱,更没有人认为奥地利就能够索赔那么多钱。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本来就是谈判中的正常手段,最后的结果和最初的要求差距大也正常。
弗朗茨不由庆幸没有要求在条约上写上抵偿赔款数额,要不然这个话题,能够争执到下下个世纪。
作为近东战争的胜利者,奥地利最大的收益不是领土扩张,也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宗教影响力加强了。
收复耶路撒冷的功绩,足以令弗朗茨在宗教史上留名,连带着他的头衔又变长了,比如说:“圣地收复者”、“圣徒”、“基督世界保卫者”……
罗马教廷这次非常大方,荣誉头衔不要钱的批发,不光是皇帝有,参加耶路撒冷收复战争的官兵都没有落下,集体授予了“圣地收复者”的荣誉称号。
如果不是顾及维也纳政府的反应,估计罗马教廷还会批发圣骑士。庇护九世已经带着一帮大主教亲临耶路撒冷,等着弗朗茨过去加冕,为了复兴教廷他们也是拼了。
都是被逼出来的,最近这些年,罗马教廷被法国人打压的很惨,连梵蒂冈教廷总部都要受制于人。
不要说特权了,现在教皇都必须遵守法国人的宗教管理法。拿破仑三世杀鸡儆猴的时候,还把触犯法律的红衣主教送进了监狱,完全不给教廷留面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