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功夫,马到了,也先亲自将马儿牵到了青贮窖前,马儿微微嗅了嗅,就开始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看上去吃的很是香甜。
也先大喜过望,不顾这些青贮料上有各样的汁水,以及难闻的气味,伸手去捞了一把,放在鼻子下轻轻的一嗅。
似乎发现了什么绝世珍宝一般。
不,对也先来说,这就是绝世珍宝。
一旦有了这个技术,就可在冬季备下大量的草料。可以让大量牲口安然度过每一个冬天。
如此一来,草原各部就不会因为各种残酷的自然环境,而死很多很多的人。
不出十几年,瓦刺的国力就能翻上一倍有余。
影响如此大的技术,不是珍宝是什么?
也先不由的哈哈大笑说道:“这一次南下,有了这样的收获,即便是而今立马回去,也是满载而归。”
伯都王等人也纷纷恭贺也先道:“恭喜大汗。”
也先说道:“想来南朝皇帝也是一个聪明人,他决计不会想到,他想出来的无上良法,却让瓦刺富强起来了,却不知道朱家皇帝看见而今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气急败坏的。”随即又哈哈大笑起来了。
朱祁镇比起当代豪杰,如也先等人,也有很多不如,但是有一点却是谁也比不上的,那就是拥有跳出时间长河的深远目光。
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不及的。比如这一件事情上。
也先仅仅看到这个办法能让瓦刺富强,而朱祁镇却能看到瓦刺如果用了这个办法,必然会走向定居。
一个不再游牧的游牧帝国,对大明来说,又算得了什么东西。
这就是多算胜少算。眼光强上一寸,就是降维打击。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
也先正在这里欢喜非常的时候。
忽然有人来报道:“明军已经来了,一路从开平而来,大约有三万骑,为首乃是郭登,一部从山西偏关而来,大约有两万骑,只是他们行军缓慢,挨着黄河走,黄河上有大小船只。还有辎重。”
也先一听,就知道两边都不好对付。
郭登就不用说了,乃是大明宿将武定侯。
在骑兵相若的情况之下,也先也不敢说能战而胜之,至于山西镇的援军似乎像软柿子,但山西镇也很有自知之明。
他们靠着黄河行军。
黄河从东胜卫到偏关这一段河道,很是难行。多激流浅滩。
但是那又如何?
朱祁镇既然发话了,自然要能行。
东胜卫能很快修建起来,少不了黄河之上的物资运输。
所以黄河之上有一支船队。
数量不多,却能在关键时候成为山西镇骑兵的依靠。
如果瓦刺大军南下的话。说不定山西镇骑兵会背水扎营,在船只的支持之下,瓦刺恐怕也不能速战速决。
而今宣大以北,大宁,开平以南这一带,是朝廷驻军最多的地方,连京营也有五万骑兵驻扎在这一带,在短时间之内,抽调十万骑兵,还是可以的。
这就是为什么也先不带大军南下的原因。因为如果不想与明军决战七八万骑兵,与二三万骑兵相差并不大。
本来也先还想再做一些事情,与打不了明军大队,还能打一些小队人马。而今得了青贮法这个宝贝。
他立即调整了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最最重要的是将一干懂的青贮法的人员带到漠北,其次就是将俘获的五六万压回漠北。
任何东西,都是落袋为安。
故而也先根本没有留恋,立即从东胜卫下撤离,翻越瀚海,回漠北。
他临走之前,无意之间向西边看了一眼,却见有山势连绵,哪里不是别的地方,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阴山。
他心中如何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随即将这种感觉压了下去,随即带队走了。
数日之后,数万骑兵赶到东胜卫城下,依旧是追不上了。
只是东胜卫之战虽然结束了,但是这一战的余波却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李文在这一战之中,没有得到一颗首级,却被瓦刺掳走了五万蒙古人。东胜卫辖地为之一空。
关于李文的攻过问题,在朝廷之中引发了强烈争论。
很多勋贵认为,李文守土无能,累及治下子民,当夺爵下狱。但是以王文为首的文官认为,李文孤悬于外,能保全城池已经是大功一件,至于蒙古各部刚刚投降,其心不可问,李文的处置没有错误。
这其实就是李文献出李家在西宁基业,为李家换一个伯爵的后遗症。
之前是圣眷正浓,各勋臣不愿意正面与皇帝顶,但是而今李文自己犯了事,自然要落井下石了。
要让人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至于文官方面为什么支持?
因为这个决策是于谦做的。
于谦虽然不在中枢,并不意味着于谦在中枢就没有盟友了。
吏部尚书王文在陕西任过职,对陕西的情况很了解,对一些地方卫所的状况,也是深恶痛绝。
所以支持于谦的做法。
如果能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接触一些地方卫所军官的特权,文官很多人都愿意的。
王骥虽然身体不大好了,常年得病,但是依然就这一件事情上发生,支持李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