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这一段话,类似于道德文章,乃是正确的废话。
但是在朱祁镇看来,虽然并不完全,但却也可以作为变法的总纲之一。
在这一段话之中,朱祁镇分析出几个提纲。
第一,否定了天下财政有定数,不在官则在民。这一点是用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赤帜。
第二,那就是提出积极的财政主张,就是人君,或者政府,必须用办法养民,使之有所生聚。看似很简单,其实如果发散开来,就是而今政府一定要保持就业率的政策延伸。
第三,就是否定了百姓求利是不对的理论,甚至以各有其有不相侵,朱祁镇可以延伸出一部民法典来,专门处理一些商业上的纠纷。
如此一句一句一条一条。
都能给朱祁镇发挥的余地,而且很多地方与朱祁镇之前的政策,也是暗合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朱祁镇登基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吗?
在打败瓦刺之前,朱祁镇不敢深入大明体制的改革。
一切一切的改革都是为了打败瓦刺。
在大明百官之中,不过是因为战事的权宜之策而已。
而今瓦刺已经不是大明最大威胁了。
朱祁镇的君权已经树立了。
朱祁镇忠于可以光明正大的推出自己的想法了。这是他一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愿望,也是一件比征伐瓦刺,列郡漠北更加重要的事情。
当然了,想要做一件事情,他还是要技巧的。
他首先要做的是,得到首辅的支持。
陈循未必理解朱祁镇要做的事情,但是对朱祁镇想要变法的事情,却是最明白不过了,此刻陈循心中猛地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不如归去。
陈循也贪恋权位,但是更明白自古以来变法从来是一件大事,是一件残酷的政治纷争的开始,而陈循在首辅这个位置上,躲无可躲,避无可避。
当四面八方之风,就内外夹击之处。
一个不好,千载之下,就与王安石并列了。
要知道,王安石的评价是到了近现代才翻案了,再此之前,大部分古代史家都将王安石当成了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一瞬间,他觉得首辅的位置,简直滚烫的烙铁。
而且他如果这个时候退下来,不管他在内阁首辅任上权力几何,做过多少事,单单是在他任期之内,大明打出了燕然大捷,足够他吹上一辈子牛了,后世也不得不将他列为大明的名臣之列。
退一步名利双收,进一步很可能四分五裂。里外不是人。
一瞬间,陈循心中暗道:“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不过,他虽然这样想,但是也不敢直接与皇帝顶,说道:“既然如此,就让他入翰林院吧。”
朱祁镇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心中暗道:“陈循果然听话。”
朱祁镇也知道这事关重大,有首辅的支持与没有首辅的支持,推行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见陈循如此听话,说道:“如此甚好,这一次北伐大胜,先生主持内阁功劳之大,无人可比,只是朝廷法度,不好破坏,朕暂且为先生计下,当先生致仕之时,必为先生封爵,世袭枉顾,与我家共享富贵。”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
朱祁镇自然知道陈循在内阁有多少功劳。
如果说完全没有功劳,那是假的。
但是有多少功劳,却也不实。
虽然周忱没有活到大明终于战胜瓦刺的时候,但是朱祁镇却认为主要的功劳是在周忱。
就是因为周忱的财政改革,让大明财政收入大增,如果刨出赈灾的话,每年有二千五六百万石粮食,与一千三四百万两白银。
正是因为,有这样财政的支持,朱祁镇才能用钱砸出一场胜利。
陈循不过是承袭周忱之功,主持庶务罢了。
单单论之前陈循之功,万万不够一个世袭枉顾的爵位。
但是如果陈循愿意站在朱祁镇这一边,推动变法。朱祁镇愿意以一个世袭罔顾的爵位来收买陈循。
因为在朱祁镇看来,变法是比打瓦刺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在政治思想乃是制度上有所变革,朱祁镇之前所有的改革也不可能维持多长时间,人亡政息这四个字,谁都知道。
之所以不在陈循在内阁的时候封爵,却是不想打破内阁的平衡。
虽然朱祁镇很看重大明勋贵,但是也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是大明不是大汉,西汉时期,非侯爵不得为丞相,这背后是庞大的军功集团作为支撑。
但是而今,如果让首辅成为一个国公,反而让首辅与下面士大夫有一种割裂,首辅的位置也坐不稳的。
朱祁镇不说还好,这一说陈循反而下定了决心。
陈循知道一个世袭罔顾的爵位有多么值钱,甚至可以说,是陈家今后数代数十代的金饭碗。但是利益太大,其中的风险就更大了。
陈循说道:“臣愧不敢当,都是陛下圣明,将士用命,臣岂有寸功于天下?陛下再出此言,臣只能退位让贤以谢天下了。”
朱祁镇只当陈循是客气,也就没有说什么。
陈循虽然已经打定主意退出这个是非圈了,但是他毕竟是大明首辅,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小官,想走就能做的。
他必须安排好了。
陈循又与朱祁镇说了一些琐事,就退了下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