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胜一直在广西。从资历到能力,也是可以胜任。至于柳溥在京城坐了几年冷板凳,一直有人说情,他久在南方,也是适应情况。沐斌虽然是一个国公,但是并没有经过过战阵,朱祁镇又岂能放心于他。
水师一路,朱祁镇对王英还是比较放心的。
在他看来,由京营五万作为主力,夹杂着各地方兵马,大概能动用十几万乃至二十万人马。
如果安南内乱不严重,或许未必能打上一场灭国之战,但是如果安南内乱严重的话,这十几万大军,足够灭了安南了。
两员大将在前,项忠总理后勤。甚至会准备从京营之中,挑选年轻一辈的将领参与进去。
“陛下——”李贤要说些什么。他看得分明,这哪里两手准备,根本就是准备打仗的意思。
朱祁镇一摆手,说道:“朕知道,有备无患,如果安南君臣安堵,朕就罢手,否则就是天赐良机。”
朱祁镇一锤定音之后。
即便李贤也不敢当面反驳朱祁镇。
只是在散会之后,李贤请求留对。
等所有人都走了之后,李贤说道:“陛下,内外不可兼顾,陛下欲求天下大治,不在疆域之广,土地之盛,而今陛下前日灭朝鲜,昨日逐瓦刺,而今又要攻安南,大明国力虽盛。如此也经受不起。”
朱祁镇说道:“先生的意思,朕明白。此事不过是因势利导,非朕有意为之。”
李贤说道:“陛下,臣从今日起就下令,各部编纂本部条例,呈《大明会典》编撰组,只是请陛下暂且刀锋,容天下休息生息一二年如何?”
李贤如此说,就是说明,他在《大明会典》这一件事情上,对皇帝愿意妥协。
朱祁镇此刻才感觉到了,其实比朱祁镇的大大的阉割掉的变法,其实文官很多人更讨厌无休无止的战争。
那么是胜仗。
无他,打仗一定会给国内增加负担。而文官体系的基础,就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士绅集团。
大明转嫁给地方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他们承担的。
为了与瓦刺的战争,盐税,茶税,海关,内部钞关,这都被整顿了,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利源,但是想想就知道,这些利益,并不会因为朝廷不整顿,就不存在的。
那么之前这些利益是谁侵吞?
官员士绅勋贵都有分,但是最多的还是士绅与官僚。一仗下来,受益的是勋贵,他们升官发财,乃至于世袭罔顾。但是对于大部分官僚乃至于士大夫来说,根本就是毫无利益可言,承其弊,不的其利。
更加上勋贵有了战功之后,气焰就嚣张起来。
如此一来,怎么看,打仗都是吃力不讨好。
而朱祁镇的改革方案,而今看来,不过是对旧有政策的修订与整顿,虽然麻烦了一些,但并不会真正的触及,或者现在还没有触及到士大夫的痛处。
权衡利弊之下,自然是宁可在这一件事情上对皇帝做出妥协,也不愿意,让朝廷攻安南,不管是打赢,还是打输,对他们都没有什么好处?
朱祁镇沉吟片刻,说道:“请先生放心,朕知晓轻重。安南之举,不过有备无患而已。只是朝廷的事情,就托付给先生了。此事要先生多多留心才是。”
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
皇帝天然有耍无赖的能力。
李贤自然知道,皇帝这样说话,其实就是在搪塞他。
但是即便知道是搪塞,李贤也没有什么办法。
朱祁镇真想做些什么?李贤又能硬顶不成?
李贤忽然改变主意了,他决定不在修《大明会典》上给予朱祁镇太多的阻力,毕竟如果皇帝的心思不放在内,而放在一起对外打仗上面。对他们来说更加不是一件好事。
安南内乱的出现,反而缓和了内部矛盾,让朱祁镇有了新的感悟,这种感悟暂且不提。
朱祁镇翻看太子从西北奏疏,已经太子身边的奏疏。
朱祁镇对太子的培养,是花了极大的心力的。
他的事业能不能继承下去,有时候就要看太子如何了。
看太子在西北做的功业,朱祁镇也很满意。
他不在乎太子真做出了什么事情,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必须了解最底层的百姓。同样也要了解兵事。
这一次西南动兵,很可能是数年之内大动干戈的一次了。
毕竟在瓦刺退出漠北之后,解除对北京的直接威胁。朱祁镇工作重心,也就从对外征战,到变法上面了。
当然了,如此说来并非不要打仗了。
其实在没有达成核平衡之前,打仗是很正常的事情。朱祁镇只是不会处心积虑主动发起战争。
而朱祁镇对李贤所言,固然有一些敷衍他,但是本质上也没有错。
如果这位杀了自己弟弟登基的黎宜山能坐稳王位,朱祁镇也不会大动干戈。只要变法有成,国力大增,到时候只需出一旅偏师,就能抵定安南,朱祁镇并不着急。
不过,朱祁镇看来,这黎宜山隐忍多年,才一举政变,想来是一个有心机手段的,不过,即便如此趁机大兵临界,给他几分颜色看看,也好安南吐出来一些好处。
朱祁镇可没有忘记,当初麓川之乱的时候,安南在边境搞的小动作。
除却这一战之后,今后很长时间,估计也没有什么大战事了,而太子也不能一直在外面。历练几年,还是要回到中枢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