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今年秋天,其他地方的收成还不错,就是以长沙为中心的几个府县,却是受了旱情,内阁已经拟定了赈灾方案。
朱祁镇看了一遍,也没有挑出什么毛病,说起了,这赈灾方案,朱祁镇从来是没有看出毛病的,唯一的毛病是要给钱。索性而今不打仗了,今天虽然有早旱,但是大体上来说,算是平年。不管是内库,还是太仓银库,太仓粮库,以及各地府库都积攒了一些用度。
朱祁镇也不在乎赈灾的花销,就顺手给批了。
怀恩说道:“韩大人说,太子的处置是极为妥当的,特别是黔江关卡之设,更是妙计。纵然他在哪里也不会做出比这个更好的处置了,但是——”
朱祁镇一听但是,就知道之前所说的是废话。所谓妙计不过是让朝廷少出一笔钱而已,毕竟瑶民在山中不能生存,必须有所补贴,但是这个补贴朝廷又给没有名目。
大明连北虏都不愿意直接给钱安抚,会给区区一瑶民。
那一个大臣也不敢直接说太子如何如何,总是要先说些好话。
“但是,瑶民叛伏不定,以大藤峡之大,不当单单设一土司,而且已经俘获的瑶民,也不当放入山中,浔州一带,乃是广西少有的平原地带,但是因为多年战乱,开垦不足,应该令瑶民就地屯田,十数年后,就是广西之粮仓所在。”
“大藤峡朝廷自然不能直辖,山高林密,非瑶人不得入,但也不当让瑶人数量太多,多迁民下山,填充地方人口,正是吴国伐山越之故计。愿陛下慎思之。”
朱祁镇点点头,顺手从一边抽出一张纸,捏着毛笔写了一封书信,将韩雍的意见加在其中,又狠狠训斥了太子一顿,让他反思自己在大藤峡处置的对策如何。并写信汇报。
此刻的他,就好像是批阅孩子家庭作业的家长。
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
数月之内,湖广贵州李天保之乱。广西大藤峡之乱,就纷纷平定。
朱祁镇并不是太惊讶。
这大多都在朱祁镇的预料之中。
朱祁镇对西南局势不着急的原因所在,西南从大明开国到现在,每隔几年都会乱上几次。
这都在朱祁镇掌控之内。
又问了一下南下五万京营大军到了什么地方。听闻而今才到了长江上,也就不问了。
虽然朱祁镇觉得,从天津登船一路到广州,然后逆着珠江直接到浔州。想来速度要快的多。
但是这个想法在这个时代,还是太超前了。
虽然明军已经有过大规模水路运军的案例,但是不管是五军都督府还是兵部,他们都觉得海运是一件相当有风险的事情。
于是乎,定下来的方案。也就是从北京顺着运河一路南下,然后再到长江之上,转长江水运,然后南下潇湘,从灵渠直接到桂林。
也是一路水程。
但是与海运还是不一样的。
首先运河上闸门很多,不可能一路通畅。而且因为运河与长江的不同,需要多次换船,更不要说灵渠通行能力也是不一样。
所以,这一段路程看似不错。但是两三个月都未必能到了。
朱祁镇又问了柳溥的行踪,算算时间柳溥已经到了云南。开始整顿滇军了。
滇军还是保留着相当的战斗力。有柳溥在,也可以完成对安南作战的先期准备。
但是朱祁镇还是有一些担心。
他知道下面的将领是什么样子,即便没有事情,也会想办法打仗,而今这个局面,朱祁镇对要不要打,还心中疑虑,但是下面毛胜,柳溥等人,估计就已经摩拳擦掌了。
只是朱祁镇对安南政策处于一种摇摆不定之中,而朱祁镇这种思想也影响了朝中,这几月来,因为安南的问题,文武官员也是有数次交锋的。
只是还是不能让朱祁镇下决定。
朱祁镇再次召见杨洪。
杨洪也准备多时了。
说实话,之前刚刚提起安南的事情,满朝文武对安南的近况,都几近两眼一摸黑,这种情况也包括朱祁镇。
毕竟,朱祁镇的关注重心一直不在安南,虽然锦衣卫东厂有大量安南方面的情报,但是原始的情报,不加以分析与整理,很难分析出什么东西的。
但是而今这一段时间之内,在朱祁镇的关注之下,大量关于安南的军政情报,从各个方面向皇宫汇总。
东厂锦衣卫的情报渠道只是其一,广西云南各地地方的奏疏也是其一,老挝,占城,等等安南邻国的汇报。
朱祁镇反而更加犹豫了。
因为,安南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之中。经过后黎朝三代之经营,三四十年前的战事的创伤也被抚平了。
在破而后建的基础之上,安南完成了这儒家化的转折。
似乎很多人都觉儒家这一套,不能强国,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就看看安南就行了,安南之前与占城两国对峙几百年,即便是在安南陈朝最后几年,一度被占城打到了升龙城下。
如果不是占城王被叛臣所杀,我们能看到的就不是安南吞并了占城,而是占城吞并了安南了。
大明入侵对安南来说,既是危机也是际遇。
太宗皇帝在安南一用明之制度,造成了烽烟四起的结果。但是明之制度并没有在安南消失,而是黎利占据安南之后,在很多地方都用明制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