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一个蒙古大汗有好几个可敦,彼此之间的并没有主从之分。
不要以为蒙古人就是没有脑子。
庄妃作为蒙古贵女,该有的政治教育从来不少。只是她从来不觉得自己参与政治有什么不对,也不觉得皇后对她有什么管辖权。
如此一来,庄妃的存在严重的冒犯了皇后的权威。
朱祁镇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他只能和稀泥。毕竟庄妃身后连着朝堂。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不能因为女人的争风吃醋,而弄出政治风波而已。
甚至朱祁镇也不得不承认,在内心深处,朱祁镇对庄妃的感觉,要比皇后深一点。
朱祁镇更多的是将皇后当成政治合作的伙伴。
皇后也没有辜负朱祁镇的期望,母仪天下,端庄之极,甚至在很多事情上处置拿捏也相当有分寸。
足配中宫之位。
但是有时间有显得太无趣了一点。庄妃就不一样了,她表现出少女的活泼,放任,不拘礼法,很容易让朱祁镇想到后世的女孩子们。
骑得了马,射得了箭,不务女工,却能痛饮。
他心中自然微微有一些倾斜。
这就成为皇后心中大疙瘩。
钱氏听朱祁镇如此说,依然淡淡地说道:“臣妾身为中宫之主,这本就是臣妾的事情,只是陛下对太子妃可有章程?”
朱祁镇夫妻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说话。
朱祁镇沉吟片刻,说道:“一切就按祖制来办,不过南直隶太过偏远了,劳师动众,祸害百姓,太子妃就在河北选吧。”
太祖的规定,皇后都要选自小户之家。
朱祁镇无意改变这一点,当然朱祁镇也知道,这里的小户,自然不会是真正的赤贫。但是朱祁镇依旧想了很多。
比如他一直执行的政策,就是向河北倾斜,不管是政治上,经济上的倾斜。
就河北打造成大明朱家的关中。
纵然将来天下板荡,以河北之力,也能重整天下。
要达到这个目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但是朱祁镇潜移默化的一直向这方面努力,而今河北已经是北方最繁荣的地方了。
无他,就是因为河北乃是北方最大的产量地,远远超过了河南,山东,陕西,山西。
第六十八章 诸子
河北的农业,让河北吸纳了大量的河南山东流民,在编户上一直在快速增长,之前北方的战事,大部分用得都是河北的粮食。
必须承认一点。
那就是而今单单靠河北,还支撑不起北京城,与延边的粮食消耗,但是随着河北水利进一步完善,依旧东北一带的屯耕。将来单单靠北方就能支撑起大明北部边防与京师,却是可以做到的。
而少府大量作坊兴建在以顺天府为中心,百余里的地方之内,也带动了当地经济。
更不要说大量河北籍将士参与战事,立下功劳。
如果细细看大量低级军官的籍贯,河北人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
虽然河北人在科举考试上发力,自然是比不过江南,浙江,江西,福建。这是文化底蕴的问题,但是大量河北籍将士立功受赏,列位军中。
不要以为武官就不是官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能头上有一个官帽子,不管是什么官,都是改换门庭的大事。
更不要说大明在北京建立的各种学堂,更是大部分以河北人为主。
当然了,这样的倾斜是对大明其他各省的人不公平。但是正是有这么多倾斜,朱祁镇敢肯定,如果太祖打天下靠着是淮泗子弟,太宗打天下,是靠着大明边军,朱祁镇征伐四方,就要靠河北男儿了。
正是如此,朱祁镇想让太子妃的籍贯,乃是河北籍的。
太子妃家族的官职未必要多高,但是他们背后不是一个,是朱祁镇一直引导,处于上升期政治集团。
当然了,这些人而今还没有这个觉悟。
他们此早会有的。
就好像是江西人在大明官场抱团,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还不是满朝半江西吗?
有些事情总是要准备在前面。
朱祁镇这个当爹,对太子也算是尽心尽力,多番筹谋了。
“陛下,”钱皇后说道:“太子的事情就这样定了,臣妾这就去安排,却有一件事情,却要陛下决断,老三老四他们是不是也送大本堂去?”
朱祁镇微微一皱,说道:“怎么他们没有去大本堂吗?”
朱祁镇这个父亲对太子是合格的,对其他几个皇子就未免有些薄情了。对这几个皇子有没有去大本堂上课都不清楚。
钱皇后说道:“臣妾不是等着陛下发话。”
朱祁镇也明白钱皇后的意思。
太子与皇次子在大本堂之中上学,很自然就交接到一帮好友。而能在大本堂上课的人,都是大明的达官显贵。背后都有政治力量。
也就是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从大本堂出来,他身后的人脉关系都是大明顶级的,更不要说皇子。
但凡有些野心的皇子,都会通过在大本堂学习的时候,构建一批班底。
就好像太子在大本堂之中与张懋关系最好,但并不是说,太子麾下只有张懋一个人。
皇次子乃是嫡子。
钱皇后自然也给予倾斜。是亲儿子。
但是皇三子,皇四子。钱氏就未必愿意这般做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