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的变化,还有翻越大片沙漠,等等问题。足够让这个时代的修路大匠感到头疼不已。特别是如此太陡峭的山坡,以驰道的能力也是翻越不过去的。
于谦说道:“臣知道,只是西北百姓转运粮草实在太苦了。哪里不能修,暂且先放一放,臣不相信,从西安到伊犁这一路上,是一寸也不能修,有一寸就好一寸,有一寸就减百姓一寸。”
朱祁镇听了,也明白陕西百姓,特别是运输线两侧府县的百姓,实在是受苦了。
甚至如果不是于谦打下的底子,对陕西特别是西北的多年经营,而今估计都要出事了。
官府运输粮草要么是官运,要么是民运。而于谦所说的办法,次第运输,是让府县卫所之间,就好像是接力赛一般,一程一程的将粮食往西北运。
甚至对于很多百姓来说,服政府的徭役,还是要自带干粮的。
在大明体制之下,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并不仅仅限于战场之上的厮杀,以及乱兵溃卒对民间秩序的破坏。
也在战争对民间压榨。
朱祁镇并非没有对西安到伊犁这一条驰道线路的规划。甚至数年前都有了。
在北方草原之上驰道网络修建好之后。朱祁镇当时对驰道的规划,就是一纵一横。
八纵八横什么的不敢想。
一纵就是从北京到南京,大致上是与运河路线重合。
一横,就是从徐州,沿着开封,洛阳到西安,一路到甘肃。而今却是到伊犁。
与后世不同,朱祁镇不准备在南方大规模修建驰道。倒不是朱祁镇偏心北方,实在是因为这念头的驰道运输能力与天然河流相比,并没有什么可以胜出的地方。南方密集的水网,在很多时候是胜过人工的驰道。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驰道受到天然地势的影响太深了。
在草原上与东北大平原之上,还是好的,大多数地势都是比较平坦。即便如此,驰道在翻越燕山山脉等一系列山脉的时候,也是遭遇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这一纵一横的路线规划,也是如此。
在朱祁镇计划之中,想沿着运河修,这其实也是朱祁镇规划之中必然,无他,这一套运输线就是要联系南北两京的。
但是一路上要跨过多个河流,而且淮河的泛滥成灾,也很是问题。从河南入陕西也不是一片坦途。
从北京到天津的驰道,从天津南下的到徐州的驰道,已经次第开始修建了。征伐西域是在很多是准备并不是太充分的时候发生的。
修建驰道的重点迁移到西北,也是从战争开始之后。
朱祁镇说道:“好,从今年开始,先修从西安修建到伊犁的驰道。”
其实从具体施工人员的角度,他们更喜欢或者说希望能修建与北方驰道联系在一起的驰道,而不是从另外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无他驰道的修建需要大量的铁木。
铁就不用说了,驰道连通遵化,可以直接运输过来,而木料,却也是从海西,或者辽东海运到天津,从天津运输过来。
从东北向关内运输木材,已经是辽东,海西两省一个大项产业了。
但是从西安开始,铁木这两项最重要的原材料是决计不好供应的。
特别是木头,毕竟西北这么大,未必没有产铁的地方,无非是少府过去再修建一座铁厂,或者从后面运输,毕竟这个时代修建驰道。需要的木材数量要几倍于铁粮。
只是西北却是没有木头的。
驰道的木轨是要称重的,需要结实的大木,而整个西北大木头都在汉唐时代做宫殿用了。在宋夏百年战争之中,做各种工事用了。
整个西北大部分地方,好木材都是短缺的。
只是这个问题,朱祁镇虽然挂在心上,却也不会改变而今的决断的,任何事实上不方便,必须向政治上的问题让步。
施工之中虽然有不方便之处,但是西北驰道早一天运行,就早解除西北百姓的沉重的负担。
这一点不容更改。
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
朱祁镇说道:“驰道的事情,我会督促工部与少府去办。先生从西域而来,西域两都司而今情况如何?”
这也是朱祁镇一直记在心中的问题。
西域新定,各种不稳定因素频发。石亨不是一个安分的,而蒙古人并不是各个都服帖的很。
或许他们在漠南这个距离北京不过几百里的地方,在大明京营朝发夕至的情况之下,自然是服服帖帖的。
但是在西域可就不一样了。
即便大明及时反应过来,从调集骑兵开始,到抵挡西域,估计也要一个月时间。
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如果说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三五个月援兵未必能够到达西域。
在汉唐时代,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西域有事,长安甚至在半年之后才有援军。
要知道,汉唐时代的的首都是在长安,而今大明的首都却是在北京。这种地理上转变,就让大明对漠南漠北有更深的控制能力,而对西域的控制能力更加疏远。
反应在现在,就是大明对西域的统治更加薄弱了。
于谦说道:“而今西域总督白圭是一位能臣,屯田积谷,号令将士,颇有威信。”
白圭是罗通看重的兵部尚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