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句话,说到了太子的内心深处。
其实大明在变法的事情,太子也在执行,甚至做得比很多人更好,原因很简单,安南是新得之地,地面上的各类人士,都已经被清理了一遍了。
没有地方上的各种阻力,一张白纸好作画。
这个时候的安南,是太子想弄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但是对太子来说,交趾一省并不是他想的地方。他是太子,他的位置,乃是东宫,乃是中枢,乃是北京。
远远在交趾是什么意思?
虽然而今京师之中,还没有能威胁他位置的人。就连五皇子所在的地方,距离北京也并不比交趾到北京近多少。
只是即便如此,太子心中依然有如此一个心结。
他是太子,为什么不让他回北京正位?
这是太子夜里翻来覆去的想法。
皇帝已经是四十多岁了,算起来已经不算年轻了,登基三十多年,甚至要超过了大明太祖皇帝,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了。
而今一旦出了什么事情,太子是根本来不及反应的。
甚至他只能承认现实。
不管谁登基,他这个前太子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就是一直以来的梦魇,只是太子不愿意说出来而已。
此刻却被冼家说了出来。
太子说道:“孤该怎么准备?”
刘大夏说道:“臣以为要有三个准备,第一派人回家,在北京城中一定有我们的人,有坚定拥护太子的大臣。”
太子听了,摇摇头说道:“怎么可能?朝廷能称为大臣的,无非内阁六部枢密院,但是这十几员大臣之中,怎么可能有忠于孤的?”
太子太清楚不过了。
他这位老爹是什么样的人。
有些大臣与他之间的关系比较近,比如韩雍,韩雍当过太子的上级。但是想让韩雍全力支持太子,却是想都不要想了。
甚至韩雍还要刻意拉远与太子的关系,否则韩雍在内阁的位置,决计待不了太长了。
这样位置的大臣,都是朱祁镇的大臣,这一点绝对是不可能有错的。
刘大夏说道:“殿下误矣,不是让这些大臣忠殿下,而是让他们忠于正统。北京有皇后娘娘在,无须拉拢任何人,却要有与太子直接沟通的渠道,防范谣言众多三人成虎。能在陛下身前为太子辩解。”
太子说道:“刘卿的意思是?”
刘大夏说道:“于大人可堪大任。”
太子细细一想,立即觉得这个人并不是乱选的。于冕是太子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也是皇帝给他的人。
更不要说,于冕还有于谦这个父亲。
于谦虽然去了,但是余荫尚在,去了北京定然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
于冕心中一叹,看了一眼太子,却见太子满眼殷切的目光,说道:“臣愿意去北京。”
于谦的死给了于冕很大的打击。
这个打击,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还有仕途上的。
于冕守孝三年,也就是二十七个月。
回来之后,才发现刘大夏已经代替了他在太子身边的位置。
毕竟两个人一个是进士出身,一个是学院出身,这个时代的人先天看重进士出身,于冕暗中与刘大夏交手好几次,最后不得不承认,他是斗不过刘大夏的。
于谦对自己的儿子看得很分明,于冕在忠厚老实,但是在政坛之上,单单是忠厚老实是走不远的。
而今就应验了这一点。
太子说道:“于卿此去北京,就去东宫吧,我儿也到了该读书的时候了。别人教授我是不放心的,如果是于卿,我就放心了,想来父皇也是放心的。”
如果说太子不知道两个人之间的龌龊,那是假的。
但是太子很明白,他现在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大臣,而是能帮他登上大宝的大臣,在这一点上,于冕远远比不上刘大夏了。
但并不说明,太子就不喜欢于冕了。
恰恰相反,在太子看来于冕要比刘大夏品行好多了,这才是太子要让于冕为太孙的老师的原因。
说来可笑,每一个一肚子坏水的人,总想给自己儿子找一个品行无暇的老师。
而今就是如此。
第一百二十八章 纷纷南洋策
刘大夏听了太子对于冕的安排,心中微微有一丝嫉妒。
如果于冕与太孙搞好关系。能保于家三代富贵。
只是很快,刘大夏就将这个心思就收回来了。毕竟这都是将来的事情,他如果能确保太子登基之后,一任首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天下好处,也不能让给赚完了。
刘大夏继续说道:“再有就是要有实力,殿下纯孝之心,自然无暇,但是一旦天下有变,殿下也要有拨乱反正的力量。”
“这种力量,一曰兵,二曰财。”
“交趾一省,连同清化藩一十三万大军,为太子所有,但与京营六十万,却是云泥之别。”
“如果擅自扩军,却会引得朝野侧目。”
“唯一的办法,就是征南。”
“如此引天下大兵于太子之手,纵然是陛下也不可换太子了。”
张懋淡淡地说道:“刘大人,此事休提了。陛下得军中之心,想以军中的力量反抗陛下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今交趾一十三万大军,真是太子之兵?还是朝廷经制之兵,还是要说清楚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