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次京察之中,皇帝会保的他。但是在京察之后,李秉就会被无数弹劾给淹没,这个时候,皇帝才不会管他死活的。
对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京察之后请辞。
至于为什么不现在请辞,是因为他知道,皇帝是不会批准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吏员法的推行,是不可避免了。
沉默的大多数,是不会发声的,却是以脚投票的。
虽然胥吏的废除,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如果这种不舒服与保住官位相比,还是可以忍受的。
只是,李秉心中充满了不甘心。
很多持身很正的大臣,并非没有贪念,而是他们的贪念不在普通的财物之上,而是在名声,事业,权位之上。
李秉也是如此。
他不甘心,放弃这一切。
吏部天官,可是内阁大学士之下第一人啊。他奋斗一辈子,到了这个地步,灰溜溜的回去吗?
他如何甘心。
“对。”李秉心中暗道:“而今我还有一条路。”
这一条路是什么,自然是改弦易辙,投奔皇帝麾下。
只是如此一来士林之中名声不太好,但是他想来想去,终究是不肯舍弃权位。他几乎一夜未眠,这才下定了决心。
只是光下定决心还不够,他需要投名状。
单单在这次京察之中帮助皇帝清理朝廷,还不够,因为这一件事情皇帝已经安排人坐了,他这个主持京察的人,不过是一个背锅的。
他思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什么是投名状,那就是皇帝之前提过的管理吏员的法度。这一件事情需要丰富吏部经验的人来做。
他就是。
第一百六十九章 飞蝗
李秉的内心转化之后。
而这一场京察的严苛程度,更加提高,从一开始,就干掉一个国子监祭酒,与吏部侍郎,这两个职位,固然比不上六部尚书,与内阁阁老那么显贵,但在百官之中,也算是中坚的。
但是这仅仅是开始。
这一场风暴,又在扫清各部之后,直接向翰林院冲了过来。
翰林院掌院彭时,也首当其在。
不过,这一场风波还在体制内部。另一场风暴已经在山东酝酿了。
山东,济南府。黄河大堤。
于谦修建的黄河大堤,就好像是两道城墙一般,耸立在黄河两岸,只是而今它的敌人,并没有出现。
本来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只剩下盈盈一线,退却的黄河水流下了宽得十几里的黄河滩。
虽然黄河断流,是不大可能。却已经被分成数道河流,在黄河堤坝之中,分分合合,似乎将黄河河道分割出一个个小岛。
看似平静的河道之中,细细看土壤下面,却有一个个卵都在动弹,一个个蝗虫的幼虫,从土壤下面冒了出来,一只一只,对土地之上自有的空气,不住的振翅。
在农历三月之后,这些蝗虫开始大片大片的聚集在一起
如果说在之前,当地的政府还带着百姓,扑杀蝗虫的幼虫,但是而今这个形式彻底转变了。分散的蝗虫是怕人的,但是在聚集一起之后,这些蝗虫是一怕人的。
干旱的天气,给了它们最佳的繁衍时期。大片片的蝗虫,从各出飞出来,从山东,河北,乃至辽东,陕西。
一时间,整个北方中国都传递着一个声音。
就是无数飞蝗振翅的声音。还有飞蝗啃食植被的声音,沙沙,沙沙,就好像下雪一般,但是在这样的雪下,不管是庄稼还是树木,都不能留下一丝生机。
这是除却朱祁镇亲政之后,那一场的大蝗灾之后,朱祁镇遇见的最大的一场蝗灾。
甚至这一次连河北都不能幸免。
河北地区大修水利之中,那种河道滩涂大量减少,有利于蝗虫繁衍的自然环境,被破坏,有力的遏制的蝗灾的发生。
即便是有蝗灾。
也大多数是,山东,河南飞过来的蝗虫。
一般出现在南部各县,保定,顺天府都是少。
无他。
朱祁镇对河北的重视超过其他身份,而对顺天府,也就是北京的重视,更是胜过了河北其他府县。
所以,在河北水利各项共工程之中,对顺天府附近的水系治理,要比其他各地的水系治理更加看重。
并不是说,在河北水利修建成功之后,就没有蝗灾了,只是大多不会发生在北京附近。
而今,这样也不行了。
原因很简单。
这一次大旱,连于谦修建的水利体系也有些支持不住了。三个湖都有大量的萎缩,露出了不少土地。
当然了。
这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问题。
也要明白地质演化。
总体上来说,河北这一块土地,不过是下面地壳也好,还是土地泥沙淤积也好,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河北的土地,正在缓慢的变高。
这种情况,也让河北的湖泊,湿地等地貌,一点点变少,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一种必然。
于谦修建的水利工程,在当时固然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但是一个水利工程,能保证二十多年不出问题,已经相当不错了。
不是那一个水利工程都是都江堰的。
这一次,河北很多地方,如保定,河间,都有蝗灾,与其他地方的蝗灾,夹杂在一起。连紫禁城之中,也多出了不少蝗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