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这几年运河钞关表现抢眼的原因。
如此一来,大明粮食运输,特别是西北粮食运输,就对这一条驰道形成了依赖。此刻驰道一断,都忘记了怎么运输粮食了。
一时间根本完不成对灾区粮食的紧急运输。
朱祁镇微微皱眉,正要说话。韩雍立即补充道:“余子俊已经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引百姓南下就食。”
朱祁镇听南下就食这一句话,首先想起的,就是无边无际的流民潮。以及流民潮引发的种种事件。
流民是很可怜的,但是流民也是不可怜的。
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百姓,会丧失所有的理性,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为了能吃一口饭,可以突破所有的底线。
对于凄惨到易子而食的流民,早已不将自己的命当命,也不将别人的命当命了。
固然要承认流民的悲悯之处,但也要承认,对于尚可维持的地区,大量流民的出现,就是打破最后秩序的筹码。
很可能就让流民滚雪球的变大,很多百姓不是因为天灾变成流民,而是人祸。
一半是官府的不作为,另外一半就是这些流民了。
很多时候朝廷赈灾,就要封锁边境,宁肯让流民饿死,也不让他们到处乱跑,就是基于这点考虑。
所以,此刻朱祁镇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其中的风险。
韩雍对此比朱祁镇更明白,韩雍说道:“臣看过余子俊的奏疏,其中也有可取,而且甘肃,宁夏,固原,榆林一带,乃是西北精兵所出之地。臣恐一旦有变,不可收拾。”
“两项其害取其轻。”
朱祁镇听了心中立即明白,虽然而今大明占据了草原,但是就民风来说,九边从来是精兵所出之地。
这种彪悍的民风不会立即散去的。
朝廷如果封锁,很可能封锁不住。
第四章 国库空虚
如果激起民变的话,恐怕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要知道,榆林南边不远的地方,就是李自成的老家。
朱祁镇问道:“余子俊你熟悉吗?这百万之众南下就食,他们能不能掌控的住,还有,关中仓有多少粮食,够吗?”
朱祁镇问韩雍是否熟悉余子俊,其实就是问,余子俊是你的人吗?
如果余子俊是韩雍线上的人,那么这一件事情出了事情,韩雍就要负责的。
韩雍说道:“陛下请看,这是他的方案。”韩雍双手呈上。
怀恩立即毕恭毕敬的接过来,双手递给朱祁镇。
朱祁镇打开一看,手指轻轻的敲击的桌子,心中忽然有一丝欢喜的意思。
无他,余子俊的方案不错。
他将老弱留在当地,当地还有一些粮食,再加上夏天,足够他们吃上一段时间了,而今将青壮男子,以里甲编伍,以军队的形式,每一里派一个吏员带领,余子俊派遣下面的官员分成路,分别通过不同的道路,在不同的府县就食,最后在西安汇合。
其中有很多细节,让朱祁镇看出来余子俊是深思熟虑过的。
但是朱祁镇仍旧看得出来。
就是吏员改革的成果。
如果没有朱祁镇坚持数年,一力推行吏员改革。有这么多可用的人手,余子俊是决计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即便如此,还有两个原因。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余子俊本身的组织能力非常好,这一点从文书之中种种安排的细节就能看出来。
朱祁镇并不知道,历史的余子俊与马文升齐名,号称关中三巡抚之一。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修建了数千里边墙,而且耗费不多,大明西北长城的规划,有一大半都是他所为。
他当时面对套虏的骚扰,中枢拨款不多的情况下,完成了堪称伟大的工程,就可以看出来余子俊的才能。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受灾的地方都是边地。
在大明开国之初,漠北之役中,三路北伐,徐达与王保保中路对决,徐达不能胜,只能退回关中,当时西路军没有面对敌人,但这样情况下,也只能退回关中,一并带走了当地所有的百姓,那才数万人了。
所以西北的百姓大多是后来迁徙过来的,而迁徙最多的方式,就是卫所。
再加上九边几十年的战争,当地百姓对军事不能用熟悉来形容了。
这才是余子俊能完成这种带着关中就食的原因。
朱祁镇想明白这一点,心中已经准备允许了。
韩雍说道:“陛下,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朱祁镇说道:“好,就这样吧,免陕西去年所有赋税,让余子俊留用。大体粮食缺口有多少?”
韩雍说道:“按大口,三月给一石来算,百万之众而今局面今年秋粮估计也不会有了,最少要供应百姓一年之粮,到明年这个时候,大概要四百万石,陕西现有的钱粮,不过一百万石左右,朝廷最少要拔到陕西三百万石。甚至更多。”
朱祁镇微微皱眉。
这么多年来说,他其实已经明白一件事情。
赈灾的粮食有多少吗?
没有。
很多时候赈灾不过不让人饿死而已。
朝廷民夫口粮,日给一升,一石百升。大口就是一个壮丁。按照朝廷所给,一个壮丁,朝廷预备了四石粮食,其实已经不错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