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重赋的形成之前也说过了,这里就不说了。
反正江南重赋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交给官田田租。朱祁镇这大笔一挥,估计有两三百万石的田租没有了。
相当于一个省的税收了。
这些事情,朱祁镇不是没有想过的。
自从朱祁镇知道江南重赋这一天之后,他就想着怎么废除。
只是大明朝廷对江南的财政依赖太高了,高到了不可能废除,即便知道对江南百姓有违公平,但是在生存前面这些事情,都可以忽略。
朱祁镇之所以下定决心,将江南重赋分步骤的废除,却是这样几个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王恕之前所言。
江南百姓之所以能交得起江南重赋,并非江南百姓会拉金子,而是他们参与进入商业流通之中,更多种植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
这才能交得起重赋。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江南重赋其实有一定的商业税的性质。而今加征商税,其中有重复征收的嫌疑。加重了江南底层百姓的负担。
第二个原因,以江南棉布,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大宗货物的赋税,最少在一千多万两上下。
这还是将大量偷税逃税算进去了。
毕竟朱祁镇很清楚,以大明朝廷的行政能力,能将这一条产业链之中,百分之三四十的税征收上来,就是一件好事。
更多的,想都不要想了。
这一千多万两的赋税征收,对大明财政的缓解是立竿见影的,而且朝廷要加征的是整个天下赋税,并不是仅仅是江南的赋税。
即便是江南富饶甲天下,但也不可能将一江南的商税胜过天下的商税,比如辽东大木,漠南的马税,北方的煤,广东的糖,等等,这些一项能征收上来一二百万两白银,加起来也不下于江南的赋税了。
这个时候,朱祁镇就发现一个问题。
似乎赋税收的有点多了。
是的。
赋税有一点多。
多的也不是一点半点。
之前计算过朝廷的收入,田税在二千六百万两上下,是朝廷最大项收入,其余的其他关税,盐税,茶税等有一千五百万两上下,再加上少府收入,应该是超过五千万两的。
这五千万两之中,一千多万两要分给地方财政,一千万两上下,要给军费,剩下百官俸禄等等,宫廷等等,大概能结余几百万两,一旦有大灾,减免地方赋税,二千六百万两的田税就收不齐了。还有额外有赈灾,就会出现赤字。
而今已经赤字好几年了。
家底快空了。
但是三千万两的商税却也太多了。
朝廷手中的钱多一点是好事,但是朱祁镇并不觉得朝廷手中钱是越多越好的。首先大量货币集中在朝廷手中,这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要知道大明货币盘子,即便朱祁镇一直发行货币,货币总量也不过是三四个亿,这已经是银币加铜钱,加黄金,加发行银票了。
大明每年赋税都要有亿万两级别,有些太多了。会不会引起钱荒。
其次,一次性征这么多的税,会不会对大明的经济生态有极大的摧残。
朱祁镇想明白这一点,就一直在思考怎么解决。
按理说,要钱难,想不要钱还不简单,免掉几项专卖的大宗货物不就行了。
但是朱祁镇却不愿意这样做。
这种十几项大宗商品专卖制度,本质上是为商品税颁布的先声。看似专卖,其实朝廷就卖引而已。
如果这种专卖实行时间长了,朱祁镇就会合并,将各种种类的引税,合并为一,就是商税,或者说商品税。
朱祁镇从来不觉得,将大明银两囤积在国库之中,就是一个好办法。
所以他对大明财政的要求从来是,能支撑大明运行之外,略有结余就行了。
毕竟这个时代的金融环境并不理想,朝廷想要借钱也没有地方借,故而每年结余一点下来,作为不时之需也是非常必要的。
商品税不能动,朱祁镇的心中就在酝酿一项减税计划。
比如裁撤各路内河关卡,免去征税的任务,反而加强稽查商税的任务。凡是各府县都要加强之一点。
如果没有严厉的稽查,这些商人估计谁也不想去卖引。
此刻不过是从江南重赋开始而已。
不过朱祁镇很有分寸,在商税没有征收上来之前,这个减免江南重赋的话,不过是一根挂在驴头上的红萝卜而已。
至于能不能吃到嘴里,要看他们怎么做了。
只是朱祁镇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士绅对减免江南重赋的态度太过积极了。
第六十七章 大明的票据体系
朱祁镇微微一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如果将江南士绅看做一个整体,倒也没错。
但是自然界大部分东西都是可以再分下去的,而社会群体上也是如此。江南士绅也可以分开的。
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参与商业了。但是大部分商税是加不到他们头上的,原因很简单。
朱祁镇直接是从成品端收税的。
只有变成成品,也就是丝绸,布匹,才会征税。
至于其他生产活动是不征税的。
但是大部分士绅都是有田地的,对于他们来说,江南重赋才是切身之痛,至于商税却是他们摸不着的东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