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总不能无故而换首辅吧?
这如何能服天下人心。
而且朱祁镇也不想对韩雍怎么样?
汉代就有将相不辱的传统,朱祁镇也不想给后世的人开一个人坏榜样。毕竟张居正的下场,让每一个大臣都知道了明哲保身。
韩雍下台,需要一个不轻不重的罪名。
将这一件事情定为国策。自然是有功于国,但是会承受天下各路藩王的反对。
虽然朱祁镇常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但在实际操作之中,却很少有皇帝犯错,即便是皇帝犯错了,大臣们都应该主动出来,为皇帝分担。
此所谓英明不过陛下也。
不过这些话,朱祁镇不好直接给韩雍说。
朱祁镇说道:“这些朕都知道,计南洋战事,不出一二年间,孩子们在前线做事,朕总要先安排好。”
“而且这一件事情,乃是朕登基以来第一个主张,朕当年没有落实,而今也是到了该落实的时候了。”
“在京师的四王,也等待很久了。”
前文已经说过,朱祁镇将河西四方安置在京师。是以韩王主动要求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河西之地,也就是甘肃宁夏之地,太过清苦了。
河西四王乃是韩王,庆王,肃王,岷王。
这其中也有不同,韩王,庆王,肃王,是真在河西,也就是甘肃。
韩王在平凉,肃王在兰州,庆王在宁夏,都不是什么富裕地方,对藩王的待遇更是比其他各省等而下之了。
而岷王就要特别说明了。
他是先封在西北,后来西北苦寒,他向太祖皇帝哭诉,太祖皇帝封他到云南,但是到来了云南与沐英冲突,被沐英告了一状,被太祖皇帝下狱。贬为庶人。后来太宗皇帝上位,为了表亲亲之谊,才被再次封为王了。
只是他的封地在湖广武冈。
武冈三面环山。岷王连王府都没有。住在当地官府里面。可以说是所有藩王之中过的最苦的一个。
所以才忙不迭的想回京师。
另外说一下,朱总理就是岷王一脉之后。
这里说一点,大明财政体系之中,藩王的俸禄是由各省直接拨付的。这就造成了后来西北几省所有税收,都不够养几个藩王。
当时朱祁镇就存了这个想法了。
只是当时没有那么地方封。而今有了就从这四个王爷下手。至于他们想不想愿意不愿意,就不是朱祁镇所考虑的事情了。
韩雍说道:“陛下,此事干系重大,臣恐四方怨气沸腾,不利于陛下的名声,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之。”
朱祁镇说道:“请先生放心,朕自有办法。还劳烦先生下去准备吧。该怎么做,先生给我上一个折子。”
朱祁镇的语气之中,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意味。
韩雍虽然不知道朱祁镇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但也只能答应一声。毕竟,他虽然算的上是一个强势的首辅,但也不能与皇帝对着做。
第九十九章 枣与梨
朱祁镇的表态如此斩钉截铁。
韩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能先拖一拖,换一个时间再讲,或许能让皇帝回心转意。
于是,韩雍就转化了话题。
大明天下如此之大,除却南洋,还有很多事情要说的。比如赈灾。比如西南土司的乱事。
赈灾就不用说了。
至于西南土司,虽然大明有大兵镇压,但是还是隔三岔五的出乱子。几乎有几年,就有一场土司作乱。
朱祁镇也明白。
这一方面是土司在自己的地盘之上,的确是嚣张多了。根本不将朝廷法度放在眼里。不晓得北京在什么方向。
如果大明国力较弱,也就不说了。
但是而今大明国力比之前强盛了不知道多少。
单单云贵川三省兵力叠加就有一二十万之多,毕竟这些省份在枢密院的划分之中,依旧是边地。
这二十万军队,固然不是全部都是京营精锐,但是列入京营序列的也有数万。
在朱祁镇军事整顿之后,军中将领的地位大幅提高。虽然比不上开国的时候,但是地方军事指挥权却一直在武将手中。
而且看着正统十四到正统三十年之间,大战连连,为大明增加了不知道多少个勋贵。而今的将领都是眼气非常的。
一个个都盼着打仗。
即便没有仗打,有的还想着要打的。更不要说这些土司一个个如果桀骜不驯,再加上朱祁镇之前改土归流的原则在。
他们更巴不得将事情闹大的。
所以,而今土司之乱,都是旋起旋灭的节奏。
不过韩雍今日特别说明,这种擅起边衅的严重性,特别是大明正在南洋用兵,一旦西南闹大乱子。
朝廷就两面大战,财政会支撑不住的。
朱祁镇立即答应下来,说道:“这一件事情,我会交代给枢密院的。”
其实,这种军队中的情况。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朱祁镇的纵容。
在朱祁镇心中,下面的军队求战心切,主动出击,总要比畏敌如虎,甚至望风而逃要多了。
这种军中士气,不可折损太过。
虽然事后,朱祁镇都会派人查,如果查清楚是军中某些人有意为之。
朱祁镇也会处罚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