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站在蹇公身后的王振,立即上前一步,细细探视一下,在朱祁镇身边,说道:“陛下节哀,蹇公去了。”
蹇公一去,作为少数几个洪武年间入仕的大臣。他的离去,代表洪武年间已经远去了,缓缓的凝聚成为了历史。朱祁镇也不好在蹇公府上多待,毕竟有一个皇帝在这里,蹇公的丧事也不好安排。
蹇公的子女早有了准备。
毕竟老爷子的年纪到了。
在一片哀声之中,朱祁镇离开了蹇公。
内阁很快给出封赠,蹇公赠,光禄大夫,太师,谥忠定。
蹇义的去世,在一片国丧之中,并不显得多么醒目,毕竟因为大行皇帝之去,整个京师都在一片白色之中。
在回皇宫的路上,朱祁镇陷入沉思之中。
蹇义的意见,朱祁镇陛下认真思考,觉得其实很有道理的,按着这一条路走,他定然能顺顺利利的到亲政的那一日。
到时候,即便出了什么事情,也没有人能废了他。
但是朱祁镇心中却依然有一些不甘心。
不过另外一件事情,更让朱祁镇感到不安。
蹇义与夏元吉齐名,都是永乐年间的老臣,而今一个在宣德五年去世了,一个在宣德十年去世了。
三杨与之相比,或许年纪稍轻,但是也是老人了。
他们能支撑多长时间?
连张辅也不是当初接替主将征伐安南的青年才俊了,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张辅在靖难功臣之中,依然算是年轻的了。
但是即便如此,张辅也老了。
这一批在洪武末,建文,永乐初年兴起大臣,支撑了大明朝三十多年风风雨雨,一个个都到落幕的时候了。
只是接替他们大臣,到底在什么地方?
一时间朱祁镇心中冒出四个字:“青黄不接。”
历史上有一个怪现象,似乎人才都不是单个出现,而是一批一批的出现。就如而今的洪宣辅政集团一般。
三杨放在明朝历史上,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朱祁镇心中忽然想到一个名字,就是于谦。
他依稀记得十几年后,土木堡之变,于谦当时是兵部尚书,只是不知道于谦而今是什么位置。
不过,这事情并不是太急的。
只能暗中留意即可。
朱祁镇不知不觉之间,已经适应了皇帝的身份。
回去之后,立即有人来报,说皇太后,已经数次派人过来问陛下行踪了。
朱祁镇自然知道,她这个母亲最近心绪不佳,大抵是他这个儿子,亲近太皇太后,与她疏远了不少。
要知道之前,朱祁镇一直在孙氏身边。
之前,宣宗皇帝在的时候,孙氏还可以凭借宣宗皇帝宠爱,在皇宫之中有自己的势力,只是宣宗一去,皇宫内外,早就被太皇太后整顿的如同铁石一般。
不管是谁的人,只要有一丝异动,都就地处决。
就在宣宗皇帝去世到朱祁镇登基这不到十日之内,宫中无声无息之间消失了多少人。
倒不是说太皇太后,专门对付孙氏。
而是非常时期,宁可严苛一些,不可放纵。
只是孙氏却担心这些事情,是太皇太后要处置自己的征兆,而她此刻,唯一的依靠,就只有朱祁镇了。
倒不是朱祁镇避开她,只是守孝期间,朱祁镇作为皇帝,有太多礼仪要他露面了。
剩下的事情,他也要在太皇太后身边,就是为了安太皇太后之心。
而是而今二十七天孝期,就快到头了。
朱祁镇倒是有时间,去看看母亲了。
朱祁镇看了看天色,发觉还一些时间,直接让王振引路,向坤宁宫而去。朱祁镇这一段时间,都在乾清宫偏殿之中休息。
所以只要过了交泰殿,就是坤宁宫。
朱祁镇还没有到,就有人将他要来的消息,传给了太后孙氏,太后孙氏派了心腹迎接,将朱祁镇引入宫中之后,孙氏再也顾不得其他了,一把抱住了朱祁镇,几乎要将朱祁镇揉进身体里面,说道:“我的儿啊——”
居然哭了起来。
第十一章 孙氏
朱祁镇见了孙氏,心中的濡慕之情,涌上心头,说道:“娘,出了什么事情,你不要着急,给孩儿说说。”
朱祁镇好生安慰,才让孙氏松开。
孙氏即便是哭得梨花带雨,依旧美得惊心动魄。
孙氏而今不过三十多岁,从小养在宫中,保养的非常好,而且在宫中调教出来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
即便而今失态而哭,也没有冲毁了妆容。
这都是融入孙氏一举一动的习惯。
如果不是如此美人,只能能揽住宣宗皇帝之心。
只是人倒是很美的,一开口,就让朱祁镇明白,不是谁都是太皇太后的。
“皇儿,太皇太后将我身边的太监都弄走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她定然要向我下手,皇儿今日之后,我如果不明不白的没了,记住给我报仇。”孙氏说道。
朱祁镇一听母亲的话,心中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不管孙氏所言是真是假,都不是这个时候该说的话。
如果孙氏所言是真的,只能让太皇太后起了将他一并杀了之心。
而且朱祁镇跟随太皇太后身边时间长了,越发佩服太皇太后了,大明掌控军权的勋贵们,一个个都太皇太后的子侄辈,朱祁镇陪在太皇太后身边接见一些五军都督府之中的勋贵,这些勋贵不管是多张扬,但是在太皇太后面前,都大气不敢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