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汪直虽然是一个伯爷,也被太子宠信,但是他毕竟是新贵,底子薄。
数万两家底是有的,但是三十万两更是汪直家产的数倍。汪直如何敢收?
冼景说道:“怎么能让兄弟们白吃亏,这人是朝廷的人,我自然不敢逾越赏赐。不过却愿意将这些货物贡献出来,感谢太子帮助我等商民啊。”
汪直依然觉得头是嗡嗡的。
他自然是感受到冼景的言外之意,他虽然将这些货物献给太子了,但是却没有管任何账目,几乎都在汪直一张口中了。
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其中有太多上下其手的空间了。
这就是冼景给汪直的好处。
汪直想要多少,就可以自己拿了。而且以太子对汪直的宠信,也不用担心什么后事。
一下子有这么多钱放在汪直面前,汪直也有几分心中恍惚。连冼景是什么时候走的都不大清楚。
等汪直回过神来,冼景已经不在了。
汪直随即去北望山,拜见太子殿下。
来到北望山上,却见很多官员都在等着了。
纵然汪直有特权,可以加塞,但也要在外面等着里面商议结束,才能进去。
只是汪直发现还有一个人在外面等着,不是别人,就是凌州知府杨廷和。
杨廷和心神不属,不知道再想什么。
只是简单与汪直打了一个招呼,就潜入沉思之中。
汪直也就没有与杨廷和多说话。
杨廷和其实正在担心离开的施南雄。
杨廷和在施家父子困顿于孤城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以说是生死之交。此刻里面的会谈,却决定着施家的命运。
杨廷和怎能不担心。
只是他太担心也无能为力。
虽然大明之有南洋,施家是有功之臣,施南雄也被封为南洋伯。
在大明刚刚抵定南洋的时间里面,很受重用。
只是时间一长,施家在南洋的存在,就有几分碍眼了。
之前,施家乃是南洋汉人领袖,但是大明朝廷既然到了,能领袖南洋汉人的只能是朝廷。
在有就是旧港这一块土地,太吸引人了。
与凌州府不一样。
凌州府根本是一个移民建立起来的府县。其中大部分人都是移民而来的,杨廷和在这一件事情上可以操碎了心。
但是旧港不一样。
旧港施家在施长安夺回旧港宣慰使之位后,就有意的将汉人迁徙过来,在大明进入南洋之前,旧港是少有一个汉人占据多数的城池。
甚至从旧港的规划之上,也是中国式的。
也就是这样的基础上,直接将旧港宣慰司,改为旧港府,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说实话,太子对旧港的还没有多好贪意,毕竟在他心中天下将来都是他的,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个时候就将旧港改土归流,有一些太急了。
有些影响他的名声。
但是太子有这样的定力,其他人就不一样了,特别是要被迁徙来的藩王。
不知道多少藩王,都看重了旧港。
毕竟旧港是三佛齐旧都,底蕴深厚,又加上施家的经营,比起内地的府县,或许有些不足,但是对于分给他们的封地来说,却不知道好到什么地方去了。
很多藩王在确定南迁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就打定主意要有一块好封地了,只是在他们的标准之中,南洋哪里有什么好封地?
看来看去,他们觉得也只有旧港了。
特别是他们发现旧港居然在一个土司名下,更是心动起来。
第二十章 施家的未来
可以这样说,大明分封到南洋的藩王,他们的封地都是有一个特性,第一临海。第二不过是一小块平整的土地,其余的地方都是原始森林。
更是人员稀少。
只有他们带来移民。
在这些藩王看来,这根本就是流放地。
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想要得到旧港当封地。
虽然大明藩王没有多少权力,但是还是有一些影响力的。
他们积极活动,自然是给施家带来很大的压力。施南雄只能找杨廷和问策。
杨廷和思来想去,只能劝说施家放弃旧港,以旧港换一些其他利益。
在杨廷和看来,其实这些藩王的影响力与压力,对施家来说,还是隔靴挠痒之举,因为只要太子不改变立场,施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的。
毕竟,施家的根子是在皇帝那边,太子即便是想到这一点,也不会轻举妄动。
只是,而今施家是没有问题,但是将来的施家会怎么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施家的崛起,当今年少的布局,施家说起来是今上的旧臣。太子须给些面子,但是将来怎么办?
当今已经六十大寿。
已经这个岁数了,又能有多少年?
当今去后,施家当何去何从?
杨廷和从凌州知府,或者说大明南洋总督的眼光来看,对旧港这一块土地,有更多安排。
在杨廷和看来,大明在南洋统治还有一些薄弱。
虽然有这么多藩王陆陆续续的就藩。
似乎大明城池遍布南洋各大岛屿,实际上这种统治很薄弱,这些藩王很长时间都要南洋都司照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