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内心之中,已经准备开始权力传承了,但是安排好一切,也是需要时间的。当然了,这或许是朱祁镇内心之中逃避的想法。
但是他的肱骨之臣,一直向着太子。实在令朱祁镇不满意。
朱祁镇说道:“英国公不错,但是这些事情,朕不好安排,毕竟南洋诸将,谁可以,谁不可以,唯有太子知道了,这样吧,威国公派人去一趟南洋,与太子商议一下,这南路军,就交给太子安排了。”
项忠说道:“陛下,这——”
朱祁镇微微眯着眼,说道:“朕意已决。”
项忠只觉得背后冷汗直冒,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说道:“王越。”
王越说道:“臣在。”
朱祁镇说道:“南路军那边可以先放放,襄藩不能不救,今夜你就安排好,明日一早派人与襄王一并去云南,令黔国公立即出兵。最少也要保住麓川。不能让贼人在大明登堂入室。”
王越说道:“臣明白。”
襄王立即说道:“臣弟谢过陛下。”
朱祁镇说道:“都下去吧。”
“是。”几个人不敢多话,只能缓缓的后退了。
朱祁镇等他们都走了,忽然问道:“怀恩,朕是不是对太子太苛刻了?”
其实刚刚的决定,朱祁镇有些情绪化。
朱祁镇既然有了召回太子的计划,那么太子回京的时间,虽然没有确定,但是也就在朱祁镇觉得安排好的时候。
这个时间由朱祁镇安排。
但是而今让太子负责南路军,那么召回太子的时间,就要带缅甸之战结束之后。
如果半路换了太子,影响到前线的战事,却不是朱祁镇想看到的。而且打胜了还好,一旦打败仗,更不适合召回了。
毕竟朱祁镇一直将太子当成未来的大明皇帝,不想他身上有污点。
此刻,朱祁镇内心之中稍稍有些悔意。
怀恩说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陛下这是对太子好,将来这大明江山总是要交给太子的。而且陛下对太子,还真不算差。太宗皇帝如何对仁宗皇帝,那才叫苛刻。”
朱祁镇听了,微微一笑,似乎释怀了。
的确,比起太宗皇帝对仁宗皇帝,朱祁镇对太子并不算苛刻。最少朱祁镇对太子身边的辅臣,从来没有下过手,而多有保全与安排。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你这老奴,还敢议论太宗与仁宗?”
怀恩跟随朱祁镇这么多年,对朱祁镇还是了解的,见状立即笑道:“奴婢失言。掌嘴,掌嘴。”
说着轻轻的给了自己两个耳光。
第三十一章 麓川城中
这个时代,任何时候。关于战事的情报都士卒滞后的。
毕竟将消息从南疆传到京师,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十几日。
在朱祁镇商议这一件事情的时候,战火已经烧到了麓川城下了。
并非襄王世子太过无能,只能说麓川上下太过麻痹大意了。
自从襄宪王在麓川立下根基之后,襄国与缅甸之间的摩擦都没有断过。几乎每隔几年,都要打上一仗。
只是,双方都很克制。
襄王一方就习惯了。
只是这一次,襄王世子也是这样以为的,面对缅甸的侵犯,襄王世子令一员将领地域。襄国大概有六万大军。
其中精锐的为襄王三卫,虽然名为卫,但是时间上远远超编。大明一个卫大体是五千六百人上下。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京营最基础的作战单位,也是一个五千人的营。两者之间,其实作战体系相承接的。
都是以五千人为一个作战单位,唯一不同的,卫所一个卫有土地。军饷很低,只有月粮,但是家人有免税的土地。而营兵却是战兵,直领军饷。
但是襄王三卫,每一个都是万人大编制,是襄王直接掌控的精锐战兵,全部在麓川附近。
而其余的三万人,就是各地屯驻兵。
襄王世子派过去的,是襄王三卫之中的一卫,还有若干屯驻军。
结果被缅甸一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缅甸阿瓦王朝,几乎举国之兵北上,号称数十万大军,单单战象就有数万。当然了,这种号称是非常虚的。
但是十几万大军,战象数千却是可能的。
襄王的精锐士卒,不过是当年麓川之战,被留下的北军之后。
他们与襄王一并在安置麓川。麓川乃是一个狭长的盆地,这个盆地之中,都是很好的耕地,襄王将这些人安置在麓川城附近。
这些人就是襄王最信任的班底。
只是,真要说起来这些襄王这些精锐,也不过是在朱祁镇推行军事改革之前的明军精锐,不能说不能打,但是火器装备数量,战马装备数量,乃至武学军官数量,都远远比上大明真正的精锐。
襄王万余精锐,一下子被缅甸大军包围。
三日奋战之后,襄王万余大军就此崩溃了。缅甸大军北上之后,襄王封地之中,除却麓川城之外,纷纷倒戈,或者观望。
长驱直入麓川城下。
襄王世子只能与老将方瑛一边死守城池,一边求援了。
不过,麓川城虽然不是一座雄城,但也是两代经营的结果。
当年襄宪王来到麓川之后,就特别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就体现在城池的修建之上,襄宪王与他的儿子,当今这位襄王,乃至于而今主政的襄王世子,都没有放弃麓川城的修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