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朱祁镇军制改革,也不可能完全剔除。朱祁镇能做到的不过是抢劫程序化,也就是不由单个人士卒去抢劫,而是以军队的名义向城中大户,或者征用官府的府库犒劳士卒。
士卒远洋万里,就是为了这个。
其次,就是将吉大港之中的达官贵人,全部俘虏到离岛之上。
这是考虑到地理位置,吉大港外的那一座离岛,港口条件并不是太好的,但是却是与吉大港隔海相望,对明军来说更有安全感。
只要封锁海峡,即便是对面有千军万马也闯不过来。
而且陈锐也要考虑打仗之后,后世如何处置了。如果灭国的话,陈锐手中兵力有些少,如果说订下城下之盟,也要在这里安插一个据点,这个离岛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一场战事的结束,并不是一切的结束,反而是很多事情的开始,很多事情都要陈锐忙活了。
不过,这一件事情却不是陈锐能够完全做主的,所以,陈锐一般扫尾,一般立即派人将消息送到仰光。
送到仰光不是目的,是送到太子的手中才是目的。
而此刻的太子并不在仰光城中。
第四十四章 挺进阿瓦
太子也没有想到,陈锐如此迅速。
不过月余上下,就破国虏君。
这让汪直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在汪直看来,这种小国就是那种派一个阿猫阿狗却打,也能打下来的战事。派谁去,都是送战功。
对于战功,他也想要。
只是他偷眼看了一下太子,心中一叹。
他只能当太子的护卫了。
毕竟别的人太子不放心。
让汪直有些无可奈何。
太子此刻并没有揣摩自己的心腹将领的心思。他正在想而今的局面该怎么处置。太子与杨廷和商议了一下,终于决定。暂且不灭阿拉干,不过也不放还阿拉干苏丹,且等等。
等这个的战事结束,再做处置不迟。
而今太子无暇分心别处。
在陈锐破国虏君的同时。
太子也没有闲着。
不过,比起陈锐的狂飙猛进,太子的事情就斯文多了。
他是在会盟。
太子首先打了一场攻心战。
前文说过,东南亚很多国家,地方与中央的隶属关系是薄弱的。就缅甸本身来说,即便是到了后世,还有一些地方民族武装,呈现割据状态。
更不要说这个时代了。
阿瓦王朝的核心,自然是以这个时代第一大城阿瓦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力量。在很多偏远地方,虽然臣服于阿瓦王朝,但是还有一点的自主性的。
如果说,这一次北上的是白古王朝。
这些地方势力绝对不会背叛阿瓦王朝,那么阿瓦王朝的兵力空虚,主力已经北上了。
但问题,这一次带队乃是大明太子。
大明给了这些势力无穷震慑力。
虽然只有一山之隔,但是大明对缅甸地区国家的影响力,与对阿拉干的影响力,是两个不同的存在。
这一段时间,太子用外交手段拉起一支反缅联军,其中有白古,东吁,暹罗,真腊,老挝,占城,还有楚王之兵。
各国来的人并不多,不过数千到万余而已,但是这给太子平添数万兵力。
当然了,太子不会用这些兵力打仗。用这些兵力大造声势,却是再没有问题了。
如此声势之下,明军还没有与阿瓦开战,很阿瓦的将领都人心惶惶了。
太子更是派出更多使者,去见各部首领,分官许愿。
在太子的规划之中,几乎将阿瓦给肢解了,在缅甸版图之内,全部建立起土司。如此再建几座大城镇守,这缅甸地区,就如同云南与贵州一般了。
只是,这些外交手段,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有用。
阿瓦王一脉,世代相传也有两三百年了,影响力根深蒂固,岂能没有忠臣,再加上阿瓦王也不是笨蛋,他北上之前,也是有所安排的。
只是他最大问题,是算错了一件事情。
他一直觉得明军的主力将会从北方而来,万万没有想到,明军的主力,居然从海上而来。这种战略级别的误判,是他之前多少布置都挽救不会来的。
虽然麓川城岌岌可危,但是太子依然决定在金沙江畔,也就是后世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停留了小一个月。
而这一个月也不是白停留了。
太子在各项事务都准备停当了,连阿拉干都传来好消息之后。
这才在数个国家军队之前,誓师出征,号称三十万大军北伐。
进入缅甸境内之后,一连数日,都没有交战,可以说是望风而降,总共有两万多阿瓦军倒戈成为明军。
随即,迎来来在缅甸境内的第一场硬仗。
在阿瓦城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小城,在阿瓦往南的要道之上,阿瓦王派了自己的宗室大臣镇守。
这些人都是阿瓦王嫡系班底,对阿瓦王朝在忠心不过了。
想要劝降,却是休想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已经是阿瓦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了。与其他外围的地方,是截然不同的反应。
太子并没有轻易动用明军,而是令各国将领带领本部人马攻城,明军仅仅提供炮火支援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太子对这些国家有着深深的不信任感,担心明军损失太多,引起这些人的反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