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大发展之下,也是很多问题。
朱祁镇在政治架构上,还有等等问题上都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废除胥吏,改为吏员。为大明发展扫清了底层结构的障碍。但也严重冲击了地方士绅。特别是几次清丈土地更是如此。
这些激烈的思想变化,更是反应在学派争锋之上。
南方心学异军突起,在朱祁镇看来,与王阳明的心学有些区别,但是更重点是为商人辩护,有意提高商人的地位,乃至于提出了四民皆本。福建当地又有永嘉之学等等,都是类似相似的说法。
而北方,乃至于内陆很多地方,依旧是理学的天下。
当然了,这些朱熹的徒子徒孙,为了让理学在这个时代依旧发展下去,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理论,彼此之间也是分歧。理学内部都有很多的流派。
而实学一派,就是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理念结合起来,与朱祁镇提倡的一些科学理念结合在一起的学派,在北京大盛。这也是有原因的。
朱祁镇一直想将北京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城市。
他做的虽然不能说完全成功,但是北京却也成为北方,乃至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遵化之铁在北京城外,变成种种器物,还有西山的煤业等等。正是有这么多工业在,才让很多工匠都信奉实学,这才是实学的坚实基础。
只是北京毕竟是北京,乃是大明国都,也是大明的根本要地。所有儒家理论必争之地。
整个大明也就北京城之中,这种争鸣就最激烈。当然这也是因为北京有大明最发达的报业。
而儒家学问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因为这样的情况,学术争论也是能影响到朝廷风向的。
这是项忠不愿意见到的。
项忠虽然是理学一脉,但他并不偏向任何一派新学,如很多老臣一样,人对于自己出生之前已经有的东西,常常视为理所当然,而将自己出生之后才出现的东西,却很难接受。
虽然当然朱祁镇辟雍之会,项忠并不在京师,但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朝廷大员了。对这里面的门道却是清楚的很。自然不觉得,这些所谓之新学,有什么好或者坏的地方。都看不惯。甚至很担心。
他担心的不是别的,就是这样激烈的学术争锋,此早会蔓延到朝廷之上的。
毕竟而今大明掌权的还是老派人物,但是等他们这一批老派人物退下去了,信奉不同理念的年轻人上位之后,他们很难不将因为学术引起的纷争,蔓延到朝廷之上。
只是他却没有什么办法。毕竟那个时候,他很可能就不在了。
将来的事情,项忠自然是管不了了,但是但凡项忠还在一日,就要防止这种事情蔓延到朝廷之中。
就朱祁镇那一句话,要出去之后,不知道要引起多大的风波。
毕竟朱祁镇打破理学统治地位之后,高举复古大旗,有质疑尚书伪作,就衍生出两个不同的理论,一个是复古,一个疑古。
项忠很明白自己已经拦不住朱祁镇,自然更不愿意节外生枝了。
朱祁镇却没有想到,项忠在转眼之间,就想了这么多事情,说道:“既然如此,怀恩将出巡的路线图,让首辅看一看。”
项忠一听,暗道:“果然是早有预谋。”暗暗叹息一声,接过怀恩递过来的一封文书,打开一看,脸色一变,说道:“陛下,这哪里是北巡啊?这分明是巡视天下?”
项忠手中的文书之中,却是画着一道路线图,从北京出发,从东北而漠北,然后从漠北而燕然山,进入西域。然后在转头沿着西北东进,进入河南从洛阳而襄阳,从襄阳入汉水,沿着汉水入长江,从长江到南京,从而巡视江南,然后在南京过冬。
回京的时间,就在明年了。在明年开春之后,沿着运河北上京师。
整整一年,朱祁镇就没有在京师的意思。
比起上一次南巡之事,时间都要长上不少。
项忠自然不能认可的。
朱祁镇说道:“朕老了。想看一看大明将江山怎么了?放心不用户部出钱,一切开销都从内库出。”
项忠说道:“陛下,臣——”
朱祁镇说道:“怀恩,将另外一分出巡图,拿给首辅看。”
怀恩答应一声,立即将手中另外一封图纸递给项忠。
项忠看了之后,更是绝对头晕目眩。
无他,朱祁镇路线前半部分大抵一般,只是到了江南之后,并不回南京过冬,而是出海,沿着海岸线南下,从宁波到福建,从福建到广州。在广东过冬之后,再海上北上京师。
这是项忠万万不能答应的。
无他,就是海运。
虽然大明已经开始大规模海运了,甚至太子这一次出征就是海运,但是项忠依然不能让皇帝出海。
在汉代的时候,皇帝乘船就有很多人死谏,就是因为乘船危险系数大,而今也是一样,虽然海运已经证明很安全了,但是海运的事故率远远没有到万无一失的地步,每年都还能听到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沉没在海上的船只。
皇帝身系天下之重,一旦有失,项忠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置,他怎么肯让朱祁镇出海啊?
朱祁镇也明白这一点,淡淡地说道:“首辅,这两分出巡路线,你选一份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