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也是第一个受到工业重工业污染的城市。
总体来说,而今的污染还不严重。
毕竟,虽然遵化轰轰烈烈炼钢铸铁几十年,但与后是钢铁产量相比,不过连一个零头都算不上,总量上并不高,污染程度并不是太大。
只是朱祁镇忍不住想到之后,该怎么办?
朱祁镇看着身边大臣,一个个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样子,心中微微叹了一口气。也知道这个时候说这个事情,大概不管是朝中的大臣,还有遵化本地的百姓都不会同意什么治理环境的事情。
毕竟遵化铁业,可是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遵化本来只是一个卫所城池。
遵化铁厂本身就是另建城池。但是而今两座城池已经发展到一起了,再加上,遵化以北又有一条出关的通道。这里在战乱事情,是鞑子南下之路,但是在而今却是商贸之路。
草原上西北各部落入京,都是从宣大入京,而东北各部落入京,一部分走山海关路线,但是另外一部分却是喜欢走喜峰口遵化路线。
这更给遵化带来商机。
这些年来,遵化从设县,到设州。现在户部已经在商议,将遵化州从顺天府之中分析出来,设府,并将燕山以南一些地区划入遵化府的管辖之内,也将让遵化府成为横贯燕山南北的大府。
当然了,这也是为了让河北省完全掌控,燕山天险。
同样的事情,也在别的地方发生。
比如朝廷想将辽西走廊划入河北省。
这其实朱祁镇一登基就有的河北根本论思想的延伸。
在朱祁镇的政策倾斜之下,河北人在大明朝廷之中,虽然不能挑战江西人地位,但已经是第二大力量。再加上京师与河北几乎上是一体的。所以在扩大河北的影响力上,是有共同语言的。
这些举动,就是将周围的山河之险都纳入河北省中,一旦天下有变,有利于从北京出发重定四方。
只是时过境迁。
朱祁镇而今更重视的不是经济上的南北平衡,已经不单单重视河北本身了。就河北本身来说,已经是天下有名的富庶之地,直追江南。水利,交通,工业,政策倾斜,如此数十年,在别的省份年年受灾的时候,河北已经小五十年,没有经历太大的旱灾,水灾,与洪灾了。
已经不用朱祁镇多操心了。
足够支撑北京一座城市了。
只是很多政策都是有惯性的。
朱祁镇当初为了南北均衡,与北京本身的战略安全,提出这个策略,并实行了这么多年,营造出一个庞大的河北人群体,在政治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河北本身富庶,反作用于吏员,军队之中。
如此一来让河北人的影响力更加大。
朱祁镇也不能无视这些人的影响力。
对这些人想扩大河北辖区,甚至想对燕山以北一些地区,划入河北之中的大河北战略,朱祁镇不置可否就看他们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了。
面对污染的问题,朱祁镇即便是皇帝能下手的地方也不多,他想了一会儿,对丘浚说道:“朕知道,太宗皇帝曾经下过禁伐边关山上大木,而今执行的怎么样了?”
丘浚微微一愣,说道:“陛下,微臣惭愧,边境已经数十年无警,兵部对这些事情,已经很少检查了。”
朱祁镇知道,这也是难免的事情。
太宗皇帝当初下这样的命令,就是因为当时战争情势,北虏在北,虽然情势上利于大明,但也不得不防,这些命令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边防原因,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只是到了正统朝,山外山内,都是朝廷的地盘。
这种命令就没有必要了。
朝廷没有监督,这样的命令自然不废而废。
只是,用煤还是有一点好处。
遵化一带,大量产煤,更不要说,为了冶炼钢铁,更是有无数的煤运输到遵化,遵化铁厂指缝之中漏出来一些。就足够附近的百姓用了,而且遵化附近百姓,很多人都在铁厂干活,这种靠厂吃厂的风气,即便是后世都不能杜绝,更不要说这个时代了。
所以,遵化百姓大量用煤。对木材的使用并不多。
只是,百姓们建房屋的木料都是自己砍翻下来的,日积月累之下,也将遵化附近的山砍秃一些。
其实到了清末,整个华北的自然环境都在继续恶劣,整个北方大部分山头都是光秃秃的。
朱祁镇说道:“从今日起,重申禁令,令各地官府督促,百姓用木,必须砍一种二,如果谁大量砍伐的话,令有司处罚。”
丘浚说道:“是。”
他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
这是小事。大部分大臣都不会在小事上与朱祁镇犯冲。而且这个政令,也暗含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的道理。也没有一点也不许砍。
朱祁镇将这一件事情交代清楚之后,遵化铁厂已经遥遥在望了。
遵化铁厂不是一个工厂,而是一座城池,刚刚开始的脚铁厂城,后来叫做铁城。
这个名字也正合适。
无他,这个城池是中国范围之内,几乎用铁最多的城市。即便北京城也不能与之相比。
城门处,并列数道铁轨。
此刻当地官员虽然已经清理清楚,朱祁镇依然能看到地面青石砖上留下的痕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