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奏疏看宁夏地震与旱灾相继,却无法理解当地的情况的。单单说一点,宁夏数年之内,已经很少产粮食了。
对于宁夏人来说,寻常旱灾根本不能算旱灾了。只能说日常。
但是而今旱灾本来就造成了粮食减产,户部对此的应对方法,就是减免宁夏赋税,几乎宁夏十几年都没有怎么正经缴纳赋税了,对于地震的处置,就是拨款赈济,赈济款的数量依据宁夏在册人口,能吃上六个月左右的粮食,可能考虑到耗损,稍微多一些。
至于城垣地方重建的拨款,倒是拨给一些修建城垣的银两,但是不多。
毕竟大明虽然府库充实,但是这么大的国家,也是要有一定之规的。不能大洒钱,不然再多的钱都不够用。
宁夏是边地的时候,城垣自然重要,需要专门拨款,但是而今宁夏已经没有边患,城墙迟几年修也不迟,要知道在南方有些县,连城墙都没有。
正如丘浚所言,户部拨款,丁是丁,卯是卯。都是按照规定来的,主要是维持宁夏最低生存标准六个月,六个月,在户部想来再怎么都能种出一季粮食了。
只是宁夏的情况太特殊了,连续数年地震大旱,大旱地震的。各种水利工程早已不能用了,粮食生产能力减少到了极致,什么塞上江南,早就不是了。但是户部还是死板的报一次灾,按这标准来一次。
以至于宁夏百姓只能靠着赈灾款度日。
如果不是韩文咬着牙,从原本不富裕的陕西财政之中拨款不少,宁夏这里就不是满目疮痍的样子了,早已逃亡殆尽了。
第九十七章 西北铁路
即便如此,宁夏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只能依靠中枢每年一点的拨款,再加上省里一点点补贴,吊着百姓的性命。这种情况之下,让人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如果,朝廷没有足够的拨款的话,宁夏百姓早就逃亡了。
只是逃亡也未必能活下去。
原因无他。
宁夏地震影响的地方不仅仅是宁夏本身,前番西北大地震,宁夏就是震中之一。西北其他地方本来就是穷地方,还有很多当地百姓都被迁徙出去了,根本承受不了宁夏当地的流民。留在当地还朝廷一点点的救急。
朱祁镇也明白,户部与陕西地方都有各自的说法。从各自的逻辑来看,都有自己的理由。
就户部来说,他们已经按照规定给与宁夏当地的该有的待遇,免除赋税,给予赈济的钱粮。这是规定之内的东西,但是规定之外的东西,却不是户部想给就给的,自然要一番调查与了解才是。
按这个时代的交通,即便是有驰道,户部选人,派人到宁夏考察,再回去,然后再上报,等等事情与程序走下来,大半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陕西地方却等不了大半年了。
这本质上,是大明与地方交流效率的问题。
或许这也是朱祁镇这一段时间对朝政处置松懈说引发的。
无他,内阁虽然有行政权,但是说有的权力,更多是按照常规与成例来做,却没有越权的权力。这是朱祁镇对内阁权力的限制。也是朱祁镇出于对自己权力的巩固。内阁大学士并非不能以越过成例的办法做事。但是如果做了这一件事情,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有严苛的审查。以及一些政治后果。
这种打破常规的决定,都必须朱祁镇来做,否则就要规规矩矩走程序。
朱祁镇想明白这一点,各打三十大板,以韩文御前失仪罚俸三月,随即将户部负责此事的侍郎贬为宁夏知府。
一般来说,户部一个侍郎,就等于尚书的副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副部级了,下放巡抚算是升职,一般都是布政使。而今下放为一个知府,而且是宁夏知府,妥妥的贬值,这也能看出朱祁镇的倾向性。
随即朱祁镇拨款百万两赈济宁夏,并重新修建宁夏的水利城垣等工程。
宁夏而今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重建的资金。有这百万两,能够解决很大的问题。
朱祁镇不愿意为宁夏增加负担,也就顺着宁夏通向正南的驰道南下了。
这一条驰道修建时间,还是比较早的,原本是一条从关中到宁夏的军事运输线路,那个时候的宁夏还承担着北方边防的重任。而今宁夏这里也不单单是这两路驰道,还有一道驰道,沿着黄河直接到了东胜卫。
从东胜卫到北京,也有驰道相连。
如果说,朱祁镇想要回京,这一条路是最近的。
从宁夏到关中,要走过陕西镇,也就是平凉府。这里是真正的黄土高原之上,地形千沟万壑,而驰道的修建都沿着河流进行,不仅仅是驰道如此,而今西北的陆路交通都是这样的,驰道不过是将之前的陆路交通固定下来而已。
到了平凉府。
朱祁镇终于能够换乘火车了。
这的确让朱祁镇大大松了一口气。
出京的时候,朱祁镇还感觉这火车有这样那样的不好,比如噪音,颠簸,摇晃,等等事情,但是一路奔波之后,朱祁镇才发现,大明几乎所有的陆上交通工具,恐怕都比不上火车,但是水路就不说了。
朱祁镇首先看看铁路建设的工地。
也知道为什么西北铁路修建的如此艰难。
主要是西北地形实在是太残破与复杂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