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果按朱祁镇的做法,这些主事,一个也不会少,全部活不过三年。
朱祁镇说道:“所以,他们不想死,就要老老实实的修水利。”
朱祁镇自然知道,这有些严苛,但是修不好水利,死的不是一个人,所以对于这样的事情,再严苛都不冤枉。
吴中说道:“陛下此心是好的,可是钱怎么办?”
朱祁镇咬着牙,说道:“这一件事情,不用你管。”
仅仅是北直隶各水系的花费,就让朱祁镇有些喘不过来,编修天下水利,更是一个让朱祁镇不敢去算的天文数字。
但是朱祁镇一想到那些淹没在洪水之中的人,一想到那些宁可被淹死,不想被旱死的人,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有些事情,一定要做的。
“这几年,朝廷无力在其他省修建水利工程,但是吴卿你一定要做在前面,最少让朕知道,天下何处需要修水利,这样将来才能有的放矢。”朱祁镇说道。
他现在立即想让吴中做的,不是别的,而是一场遍布大明的水利普查。
吴中说道:“请陛下放心,老臣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
朱祁镇靠在微微摇晃的玉辂之上,一身皇帝正服,日月星辰在肩,微微闭上眼睛,闭目养神。
之前朱祁镇对旱情的估计,似乎有一些乐观。
二月以来,太阳似乎在天空之中多跳了一格,每天都是晴空万里无云。
似乎将冬天的一点寒意都驱散了。
让人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分外舒服。
但是这种舒服的感觉,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的。
这样的气候,让朱祁镇有一些担心,旱情会更加严重,去年冬天就没有下雪。所以朱祁镇与杨士奇商议过治水的费用。
杨士奇也保证,用尽一切办法保证京师用粮。他甚至派出工部郎中,分别巡视运河北段,与运河南段。
不管出了什么情况,漕运决计不能中断,甚至也要让漕运总兵官多尽量多运输。努力将今年漕运的运输量,增加到五百石,甚至更多。
朱祁镇也愿意先期拨内帑三百万两给朝廷。
但是这是最后的结论。
朱祁镇有心为出内库的银子,但是也决计不能太痛快了,否则这些外廷的大臣,根本不想别的办法了,有事情都想内帑了。
所以,朱祁镇与杨士奇磨了好一阵嘴皮,才算是达成协议了。
而这一件事情,最伤心的,不是朱祁镇,而王振。
王振似乎将朱祁镇的钱,都当做他自己的钱了,从内库拿出一分钱,他都觉得难受之极,更不要说,一下子搬空了好几座仓库。
更是让王振痛彻心扉。
而且以朱祁镇话音,这还是第一笔钱。似乎是因为王振的心痛,在朱祁镇面前激烈劝说,让锦衣卫参与进去。
不做别的,就是看管银两,用一丝一毫都要记录在账。
朱祁镇也就答应下来了,杨士奇也没有拒绝。
与杨士奇磨嘴皮子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朱祁镇却觉得很累。是心累。
不过,再怎么累,有些事情,也不能假手于人的。
比如说武学开学大典。
张辅向朱祁镇请示过后,朱祁镇就表示要过来看看。
这一件事情,他是决计不假手于人的。
故而带着仪仗,派出浩浩荡荡的队列,封锁了好几条街道,朱祁镇出了紫禁城侧门,这才来到了武学。
武学所在地,在紫禁城之北。
原本是御前卫的一处校场,被张辅看中,变成武学了。
朱祁镇来到武学正门,却见以张辅为首的,几十个公侯服色的人全部排开,见朱祁镇车架来了,立即跪下行礼,说道:“臣等拜见陛下。”
朱祁镇出了玉辂,一只手达在王振手臂之上,从玉辂上下来,说道:“卿等平身。”
张辅等人纷纷起身。
朱祁镇眼过去,却是大明在京师的国公,几乎都到了。为什么说几乎啊?因为定国公已经牵扯到,韩王与他那一场官司上面了。
官司倒是鸡毛蒜皮的官司,但是双方争锋的人,不一样,王文此刻正在四处找藩王岔,被他逮到的藩王,有一个算一个,都被他上告朝廷。
朱祁镇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私下里写信去劝谏。
虽然大家都知道,王文是唱白脸,朱祁镇唱红脸。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得不收敛不少。
因为宗室子弟做奸犯课之事,实在按不下去,也少不得一连送了十几个宗室子弟进入凤阳高墙之中。
而谷庶人,建庶人,齐庶人,这几年刚刚搬出来,空下的房子,再次被填满了。
众藩王其实并不是没有怨念的,只是抓不住发泄的地方。
正好,定国公与韩王这一件事情,说起来也是韩王站理。母亲本来就应该跟着儿子过,与女儿何干?
所以在众多藩王的怂恿之下,韩王将这一件事情越闹越大。
对定国公来说,完全是无妄之灾。
甚至在御史对他群起而攻之,藩王各自上书,言定国公欺凌宗室。简直将定国公给吓傻了。
就稀里哗啦的进了诏狱。
不过,定国公在诏狱之中的待遇,非常之好。独门独院。要什么有什么?毕竟不管怎么说,定国公祖上,还是为太宗皇帝立了大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