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看了一眼周忱,心中有些揣测,轻轻一笑说道:“恂如,走吧。”
杨溥在大街上找了一家酒楼,让人包了一个院子,屏退左右。周忱一直小心翼翼奉承。酒过三巡,周忱才将事情转到正事上面来了。
周忱说道:“首辅,虽然首辅已经将铸铜钱一事交给工部,但是下官毕竟是户部尚书,有些话还是要让首辅知晓。”
杨溥含笑,说道:“哦,恂如说来听听。”
杨溥与周忱之间的关系,有些尴尬。不过杨溥也看得出来,周忱这个人,固然是能臣,能办事。但是却不是一个道德君子。
周忱就任户部尚书以来,对杨溥的态度就亲近了不少。这些杨溥都看在眼里。只是周忱与杨溥的关系,还不是杨溥身边的核心人士。
自然也不可能将周忱叫到家中去了。
这样的行为,杨溥还没有担任首辅的时候,偶尔还有。但是而今担任是首辅之后,反而以政绝私门的态度。
即便是关系亲近如马愉,也不会让他谈论公事。故而杨溥在这酒楼见周忱,已经是一种非常亲近的示好了。
两人几乎有一拍即合的默契。
周忱知道,他想在户部尚书任上做一番事业,即便有皇帝的赏识,也必须有首辅的支持,否则成事难,坏事却很容易。
更不要说想坏他事情的是首辅了。
而杨溥也是摸清楚朱祁镇脾气了。
在朱祁镇的眼中,有地方实际行政经验的人,才是社稷之臣。不管这个观点对与不对,反正朱祁镇挑选人选的时候,就是按这个来的。
看朱祁镇重用的人,于谦就不用说了,单单说刘定之,正统一朝第一个状元,是什么下场,先是去西北养了数年马,随即又放在问题最多的京县上面。
如果说,皇帝厌恶刘定之,也说得过去,但是偏偏皇帝对刘定之很是关爱,甚至给刘定之牌子,让他可以进攻觐见。
这不是一般待遇,由此可以推断出来,朱祁镇用人思路了。曹鼐也是因为当过地方官,才高出一筹,成为实质上的次辅。
杨溥想要扩充自己的班底,就要找一个能与于谦履历相差不大的能臣。周忱虽然是杨士奇的人,但是周忱的履历太漂亮了,为人也聪明的很。
想来也不会在杨士奇这一颗死树上面吊死。
而且说起来,杨溥毕竟与杨士奇配合多年,虽然是他将杨士奇弄下去,要说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未必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
虽然杨溥与杨士奇之间见面或许有些尴尬,杨溥对杨士奇留下的人也有打压。但这种打压只是在这些人威胁到杨溥地位的时候才会做的。
杨溥本身也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当然了,这也是大明的政治生态,也没有发展到这个恶劣的情况下。
于谦与曹鼐两人,一在中枢,一在外面,乃是杨士奇留下余党的核心成员。
杨溥固然能拿捏住曹鼐,但是对于谦却有些无可奈何了。一来于谦行事坦荡,很少有错处。二来,朱祁镇对于谦圣眷之浓,天下皆知。
一个能在能力上,功劳上压制住于谦的人,舍周忱之外,杨溥还真找不到人了。
有这个前提,两人谈的非常愉快。
周忱也不多废话,一五一十的将铜钱上的种种问题说了出来。
总体来说,是两个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大方面的问题,就是缺铜。
缺铜这一个问题,延伸了好些问题。
首先,铜不仅仅是用来铸钱的,在这方面,宣宗皇帝就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不是别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宣德炉。
皇室都爱铜器,下面百姓自然也喜欢了。
如此一来铜价就高昂起来了。
这就导致了一问题,铜价太高,成色太足的铜价,估计会被百姓融为铜器。即便是为了铸钱这一行为有利可图,朝廷所打造的铜钱,质量上就非常不足了,特别是铜含量上了。
别的不说,如果周忱敢将铸铜钱这一件事情,做成了赔本买卖,别说别人了,就是朱祁镇也不会容忍的。
但是铜钱质量低劣,就给了私铸很大的空间。
虽然私铸的铜钱,比官家铸的还恶劣。但是在百姓看来,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另外一个问题,也是缺铜衍生的。
那就是铜钱制度的问题。
既然缺铜了,朝廷自然要想办法了。
最普遍的一个办法,就是铸大钱,那种当十,当五的大钱。这倒是能铸造的很精美,但是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种金融剥削。
虽然大部分古人或许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自然也知道,他们亏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官府铸造的大钱,比一般的劣钱要好上不少。有的地方,是真当五个十个用,有的地方却打折用。
再加上与金银不同的汇率比,简直是一踏糊涂。
不是其中明白人,都搞不清楚。
只有一千文抵一两,其实也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执行之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
还有铜钱的版本不同。
大明从官方铸钱,光年号,就有大明建国之前的,大中通宝,以及之后的洪武通宝,建文通宝,永乐通宝,洪熙通宝,宣德通宝,还有正统通宝,几个版本。因为大明前期,是每一个省都宝泉局的,故而几乎每一个省的版本都不大一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