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既然于谦保了张经。基于对于谦的信任,朱祁镇自然还是要顶于谦的。
只是如此一来,就不大好办了。
面对不少言官的风言风语。
朱祁镇只好召见杨溥,曹鼐。王直。专门对关于于谦的种种问题,做一个解决。
首先说的就是张经滹沱河之事。
朱祁镇对两人说道:“张经这个人的履历,朕也看过,是一个能臣,既然如此,用生不如用熟,于谦看人,朕还是信的过的。”
杨溥说道:“陛下英明,臣回去之后,就晓谕群臣,让群臣知道陛下之心胸。”
朱祁镇见杨溥这么好说话。心中倒是松了一口气。
只是他却不知道如此老奸巨猾之辈,他想搞一个人,从来是很有耐心的。今日皇帝发话,将言官压下去,对于谦是好事吗?
不是。只能让很多官员对于谦的积怨越来越深。
杨溥知道,不管是朝廷,还是陛下,而今都是离不开于谦的。但是总有能离开的时候。
杨溥现在要做的就是捧着,一直捧得,捧到有一天,于谦大功在在身,但是百官却群情激奋。
让朱祁镇做一个选择。
到时候,朱祁镇也未必能保得住于谦。
杨溥慈眉善目下面的算计,或许只有杨士奇能够察觉。
朱祁镇反而觉得杨溥以大局为重,杨溥与于谦之间的关系尴尬,朱祁镇是知道的,他也没有为他们调解的意思,因为并不需要。
下面人有一点不和,对朱祁镇来说,并非太差的事情。
朱祁镇随即说道:“漕运总督武兴弹劾于谦,说于谦肆意泄洪,冲垮运河,导致而今运河不能通行。这一件事情该如何处置?”
这一种事情并非第一件了。
可以说从河北治水以来,治水工程与运河系统之间的矛盾就没有少过。
武兴也算是大明老将,太皇太后信得过的人。他也是识大体,很多下冲突,他都压下来了,最少没有闹到漕运总兵官与直隶巡抚之间的互怼。
毕竟是皇帝一手推进工程。反对于谦,就是和皇帝闹矛盾。但是武兴也是没有办法了。
如果仔细看明代的运河的话,就会发现运河都完美的绕过了湖泊,并不是直接通过湖泊北上,而是要在挨着湖泊修建一道河道。
并非单单是三角淀这里。在山东好些湖泊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保河济运总原则的体现。
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湖泊,首先都是湖泊,未必是适合的航道,别的不说,就三角淀,一到雨季一片汪洋,一道旱季,就变成了一片烂泥地了。
这样的湖泊,如何通行漕船。
其次,就是靠着湖走,就是用湖泊来调节运河水量。
要知道,大运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水流的流向可不是想象之中,从南一路流到北,或者说从北一路流到南。各地水流复杂的很。
而且运河要通过船只,要保证一定的水位,水太多的涝,水太少了不足以浮起漕船。想想就这必须经过人工调节。
但是再怎么人工调节,都需要用到水。不管是因湖水注入运河之中,将多余的运河水泄洪。
这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了。
对武兴来说,河北全淹了,也没有什么事情。他的任务是按时按量的将漕粮运到京师。
至于对于谦来说,漕运关他什么事情,他只需为河北百姓负责就行了。
这一次就是如此,运河停航一个月。武兴如果抢先弹劾于谦的话,这漕运不利的罪名就要砸他身上了。
所以,他明知道于谦圣眷在渥。但是还是写了这分弹劾奏折。
不过,朱祁镇看武兴的奏折,却满眼看出武兴字里行间委屈两个字,重点在于为自己脱罪,而不是说于谦如何不是。处处为于谦开脱,却处处暗示朝廷,自己是识大体的,而于谦是不识大体的。
朱祁镇当时看到时候,心中就有感觉:“这武兴找了一个好师爷,这种明褒实贬,绵里藏针的文笔,未必是武兴所写。”
不过,武兴作为军中大将,有几个幕僚也是很正常的。
杨溥说道:“按照旧例,当申斥于谦,让其恢复运河河道,让漕粮按时到京。”
朱祁镇也知道,这是因为漕粮太重要了。重要到了只要断绝漕粮三个月,北京百姓的口粮都无法维持的地步。
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为漕运让步。
不过杨溥的话,很值得玩味,他强调旧例。就知道朱祁镇不可能按照这个办法来的。
朱祁镇说道:“那如今该怎么办?”
杨溥说道:“而今户部粮仓大多数满的,虽然还没有到一千万石,但是足够支持北京百姓所用,漕粮迟来一个月,应该没有大碍。只是这样的事情,却是武兴与于谦的责任。于谦身为地方官,也有护卫漕粮的责任。不过双方都是为公事,申斥之后,两解之,让他们精诚合作,护卫漕粮上京,不可拖延。”
朱祁镇心中暗道:“真是好一手活稀泥。只是这不是我想要的。”
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
如果仅仅是活稀泥的话。
朱祁镇自己不会吗?
这么多年皇帝做下来,在面对重大问题上面,该怎么决断,朱祁镇还是有些压力的,但是如何活稀泥,如何留中不发,如果打太极推手,朱祁镇虽然比不上杨溥这样老奸巨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