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张忠举得这个例子,并不是太好的。
张忠跪在地面上,依然说道:“臣举例不当,然襄王议封的时候,宣宗也有封云南之意,岂非此意哉。”
朱祁镇淡淡一笑,说道:“好了,你不要再说了。你的意思,朕知道了。”
封建之策,这话还有人敢说出来,让朱祁镇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一件事情,却正中朱祁镇下怀。
朱祁镇还真有封建之意。当然并不是在安南,云南,而是在海外。
毕竟海外这么多的地方,大明的统治能力,统治安南都有些力有不及,更不要说海外的其他地方。
所以封建之策,朱祁镇早就想过了。
只是不是现在。
朱祁镇说道:“看在英国公的面子上,之前的话,朕没有听过,王大伴将身边的人管好,今日的谈话,有一个字,传出去。王大伴知道,怎么办。”
王振立即说道:“奴婢明白。”
朱祁镇说道:“张卿乃英国公之后,将来必然继承英国公府,为国家重臣,有些话,还是要三思之后,才能说出口的。”
“看你也累了,今天就先回去休息吧。”
随即朱祁镇一示意,立即有小太监将张忠送出了乾清宫。
张忠出了乾清宫之后,只觉得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衣服都湿透了。
而今固然已经入夏,但是乾清宫之中,却是有冰块,并不是太热,这是紧张的。他都有一点后怕,不知道刚刚怎么才敢说出那样的话。
不过,他细细揣摩朱祁镇的意思,只觉得话中有话。
最后一个三思,到底是说他说的不对,还是他说的不完善?一时间张忠揣摩了好一阵子,眼睛越来越亮,他越发倾向于后者了。
单单封建不能解决安南的问题。也就是说,陛下对封建本身并不在意。
第三十六章 真假
朱祁镇送走张忠之后,也不去想张忠之后如做想的。
其实这样拐弯抹角的说话,朱祁镇也不大习惯的。
但是而今大权在太皇太后之手,太皇太后固然一心培养他,但是朱祁镇却不敢不谨慎,每一个句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朱祁镇问王振说道:“王大伴,这位少国公所说的,对不对?”
王振说道:“回陛下,少国公所言固然是真知灼见,让奴婢叹为观止。但是奴婢久在宫中,有些事情却不是少国公所知道的。”
“少国公所言,其实与当初的事实有一点出入的。”
朱祁镇说道:“哦,说说。”
王振说道:“郑公公漂泊海上,是一度勒令奔赴安南支援,但是郑公公乃是宫里的人,纵然是英国公在安南,也是指挥不动。”
朱祁镇心领神会,说道:“也就是说,朝廷对安南与南洋两事,互相影响,但是朝廷从来没有当成一件事情来处理。”
王振说道:“陛下英明。奴婢在宫中听过一件旧事,只是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朱祁镇说道:“大伴与朕,还有什么话不能讲吗?”
“宫中传言,太宗皇帝问罪安南胡氏父子,伪胡氏手撕诏书,言:‘今有大逆之事,何至于我?’”
“太宗皇帝才大怒,必诛之而后快。”
朱祁镇一听就知道,所谓胡氏所言的大逆事,是什么事情了。
算算明朝发兵攻安南,是永乐四年。而这一件事情,比如在此之前,也就是永乐二年或者三年的时候。
永乐元年之前,就是建文四年,或者说太宗皇帝改称的洪武三十五年。
建文皇帝才死了几年。
胡氏所言的大逆事,是什么?朱祁镇岂能不明白。
真是撞到枪眼之上了。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而今之后,张少国公所言便是真的了。大伴有办法吗?”
朱祁镇这才明白太皇太后的话。
每一个能混到列位君前的大臣,都是一个欺君的高手。甚至说,不会欺君根本做不到这个位置上。
张忠是张辅精心培养出来的,虽然有些稚嫩。
但是却也有些风范了。
朱祁镇明知道,张忠所言与事实有所冲突,但是依然为张忠给出的规划而心动。
或许张忠的本意,不过是为了推动朝廷重返交趾。故而为交趾上面层层加码。
如果细细分析起来,张忠话里都是有话的。
即便是最不靠谱的一点,封建藩王镇守交趾。而今宗室之中,还真有一个人人称赞的贤王,就是襄王殿下。
王振微微一笑,说道:“奴婢给陛下找找,想来郑公公与太宗皇帝定然有私下奏对,宫中应当有存档才是。”
王振所言,不就是在宫中文书之中塞进去一册而已,对于掌管内廷大权的王振来说,仅仅是抬抬手而已。
对此,王振只有高兴,没有一点要阻挡的意思。
王振当然知道,这件事情,而今是没有是用处,只有等将来翻出来。就是秉承太宗皇帝遗志了。
也正合王振的政见。
朱祁镇在明白太皇太后的政见之后,与王振朝夕相处,也慢慢明白王振的心意。
王振固然想要朱祁镇做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就如太宗皇帝一般,北征蒙古,南灭交趾,遣郑和下西洋。
种种作为,怎么说也是一代雄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