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镇男丁不超过十万,这是本地卫所军,与女真依附过来百姓总和,如果加上老人女人孩子,大抵能有几十万人。
但是这几十万人,单单是海西城,双城卫,建州,等几个地方,就已经填不满了,更不要说开垦兴凯湖附近了。
他也发现,如果他不做出一些事情来,他这大半辈子就要在海西镇了。
无他,这里距离大明内地偏远之极,又是苦寒之地,每天下大半年雪,而且陆路虽然通了,但是要翻山越岭,艰难无比,走海路又是绕过朝鲜半岛,更是风雨遥遥。
这里谁愿意去啊?
徐有贞不甘心在海西蹉跎岁月,他得到了一个消息,立即感到大有作为。这才以述职为名来到京师。
只是他觉得这一件事情,他自己贸然上陈,没有朝中有力人士作为臂助的话,恐怕不容易通过。
他本想拜见首辅,却不想首辅去世了。
看见陈循他也是眼前一亮。
他们两人还是有一些渊源的,最少在翰林院之中,他也是得到陈循照顾了,算是老相识了。
只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徐有贞可是狠狠的摆了陈循一道。
不过此时两人关系却很融洽。
只是陈循无意与徐有贞多聊,毕竟他刚刚得到了内阁视事的权力,虽然很可能这是让他接任首辅的信号。
但是在官场上太清楚一件事情了,那就是即便是尘埃落定的事实,也有可能被推翻,更不要说这种悬而未决的任命了。
所以,陈循与徐有贞寒暄了几句,就要走。
徐有贞一见如此,心中有些着急,上前低声说道:“陈公有意首辅之位乎?请陈公听我一言。”
陈循一听,眼睛微微一缩,他暂代周忱在内阁视事这一件事情,还没有传开,最少刚刚到京师的徐有贞,是不可能知晓的。
不过,这却是陈循而今最挂心的一件事情,他微微顿足说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徐有贞说道:“陈公请看此疏。”
随即徐有贞将袖中一封奏疏递给了陈循。
陈循打开一看了,立即皱眉说道:“朝鲜乃是不征之国。”
徐有贞说道:“在咱们这位陛下哪里没有什么不征之国,陈公久在内阁,焉能不知?下官只求陈公在陛下那边美言几句,不管成与不成,对陈公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陈循也明白,徐有贞所说是道理的。
对陈循来说,这是他向皇帝靠拢的表态。
如果说京师之中最大的主战派是谁?自然是宫中的皇帝必须了。
别的大臣,对于开边之事,更多是一个选择项,而朱祁镇的态度却是一个必为之事,甚至破釜沉舟,赌上了身后名声。
当今一心做汉武帝,陈循这种身边近臣焉能不知道?
之前他可以保留态度,毕竟他在内阁之中的权力并不大,但是此刻他距离内阁首辅只有一步之遥。他不能不有所表态。
如果他不表态,别人却表态了,说不得这内阁首辅的位置就是别人的了。
而这一封奏疏,在陈循看来,大小轻重,正合适。不用他亲自出门,徐有贞代劳了,而且陛下这几年厉兵秣马,未必不是在等一个机会。
陈循说道:“那照例上奏便是了。”
徐有贞大喜说道:“谢陈公。”
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
徐有贞的奏疏,从通政司到了司礼监,在司礼监被分开,徐有贞在外也算是一方大员了,但是他的奏疏不够格直入乾清宫,故而分到了内阁。
内阁做了票拟之后,再送到乾清宫之中。
这些奏疏直接送到朱祁镇面前,让朱祁镇批阅的话,那是朱祁镇要做问答题,但是经过内阁票拟之后,就是判断题了。
朱祁镇觉得处理方案不错,就批了,让人下去用印,形成圣旨发下去,如果说不满意,就打回内阁,再次票拟,如果怎么都不满意,就召集大臣御前会议。
所以,徐有贞的奏疏先到了内阁。
陈循拿来目录单子一扫,先将徐有贞的折子挑出来,立即票拟,让人送到乾清宫。
今日还是大雪。
乾清宫暖阁之中,却是温暖如春。
朱祁镇当初推行的煤球炉,在不知道多少能工巧匠的加工之下,变成了而今的样子,暖阁之中,十几平方的空间之中取暖效果最好。
虽然外面是大雪纷飞,但是朱祁镇在暖阁之中却是只有单衣。
此刻门帘一挑,怀恩进来,将一封奏疏单独呈上。
朱祁镇有些疑惑,在他的印象之中,内阁送票拟过的奏疏,都是一批一批的送,毕竟真正要紧事务,大部分都在朱祁镇这里。
大明九边军镇总兵,镇守太监,大明各省巡抚,大明六部五寺,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再加上南京留守,已经各藩王的奏疏,都是直接分到朱祁镇这里。
朱祁镇看过之后,才下内阁处置的。
朱祁镇问道:“今天只有这一封奏疏?”
怀恩说道:“陈老先生说,这一封奏疏关系重大,他不敢做主,请陛下圣裁。”
朱祁镇打开一看,脸色陡变。说道:“锦衣卫是做什么吃的?传锦衣卫指挥使王裕。”
“是。”怀恩立即说道。
不过片刻王裕就来了,他来了之后立即跪倒在地上,说道:“臣拜见陛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