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西藏的环境也太恶劣一些了。
就当封一个藩王在西藏。
只是朱祁镇这个念头,却是突发奇想,至于具体怎么执行,就要细细思量了。
朱祁镇立即叫锦衣卫过来,交代他们两件事情,搞清楚乌斯藏的情况,还有就是从各地宗室子弟之中看看有没有谁虔心佛法的。
将乌斯藏的情况看完。
就看到于谦关于马政的处置手段。
于谦准备在青海附近建立马场,归西宁州管理。
而这个时候蒙古还没有进入青海,真正让蒙古进入青海的时候,大体是在达延汗,也就是几十年之后。
而今青海附近草场足够大明放牧的。
再有就是于谦对西北各处马场的整顿,细则都不一一说明了。于谦争取在一两年之内,恢复马场,并向北京贡马。
但是马长成却也是需要时间的。
不可能于谦这里刚刚整顿,明年成年战马就出来了。
所以,即便是于谦想得再好,也未必能赶得上与瓦刺的大战了。
随即,又看见于谦整顿卫所,修缮边墙上面的问题。林林总总,朱祁镇也都是扫了一下而已。
倒不是朱祁镇没有兴趣。但是朱祁镇信得过于谦。
不过看到水利方面,朱祁镇却停下来了。
无他,朱祁镇对水利的特别关注,让他也成为一个业余的水利学家。
细细看于谦所说的西北水利。
首先,于谦指明,西北水利与河北水利不同,河北水利要防涝抗旱,但是西北水利只要关注抗旱就行了。
朱祁镇登基二十多年以来,西北发洪水的时候,朱祁镇只记得一两次。与东边南边根本不能比,但是大部分都旱的。
在确立目标之后,于谦首先要恢复修缮汉唐之旧渠。
汉代与唐代的首都是长安,西北这里是长安的门户,故而经营的很好。有大量的水利设施,只是年代久远,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因为地势变迁的原因,早就不能用了,但是还有一些损毁并不大,只要修缮一下,就可以发挥出作用来。
即便有些不合时宜的地方,也可以在旧渠的基础之上,重新挖掘,也比无中生有的好。
这些水利工程,工程量不大,见效也快。
正合于谦而今要做的。
毕竟大明财政都向北京集结,用来打仗。于谦虽然总督三边,但是于谦手中的钱,也不是太多的。
其次,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于谦就依托黄河,在兰州,宁夏,等地修建渠道,将黄河两岸作为经营的重点。
毕竟黄河百害唯利一套。
只是这水利工程,不可能像河北一般大刀阔斧的修建,而是要零敲碎打的修建,多是以风车,水车从黄河之中提水,然后修建灌溉渠道。
甚至相当一部分灌溉渠道为了防止蒸发,不能暴漏在地面之上,就要像西域坎儿井,已经汉代龙首渠一般,是在地下河的形式流淌,有效的减少的蒸发量。
于谦在计划之中,也没有向朝廷要钱的意思,却有一股想在西北待上好几年的心意。
不治理好西北地区,于谦并没有调任的想法。
毕竟西北百姓比起河北与江南的百姓,是在太苦了。
朱祁镇叹息一声,随即批道:“准。”
如果西北能尽复唐汉之旧观,对朝廷的帮助可就大了。只是治理西北是一件比治理河北还要困难多的事情。
而于谦现在的条件也比当初差劲的多。
最少于谦可没有当初朱祁镇从中枢近乎无限的支持。
一想到这里,朱祁镇心中觉得有些对不住于谦,随即批道:“西北之事,卿勉力为之,也需注意瓦刺进犯,万般保重,大功告成之日,朕请先生入京庆功。”
如果明年明军不对瓦刺发动进攻,瓦刺也不会闲着的。
毕竟,蒙古人的思维之中很少有休养生息,即便是有,也不如大明积蓄的快,所以,他们自然要南下。
经过两次败仗之后,瓦刺也不敢从东线,或者中线进入大明,而陕西所在的西线,就大有可能了。
这也是朱祁镇担心的事情。
朱祁镇看完于谦的奏折。默默沉思了一会儿。又翻开了下面的奏折,却是正端木瑞与和勇两人从大宁发过来的奏疏。
正统二十年秋,大明收复开平东胜的举动,顺顺利利的,就好像是一场武装原型。
正如之前所料。但是真正的困难不在打仗之时,却在打仗之后。
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
两人联名上奏,说明漠南蒙古的情况。却让朱祁镇心中一喜。
并非他们带来了好消息,恰恰相反,他们带来的坏消息。
这消息有多坏?
从端木瑞的奏折之中,可以看出漠南蒙古的草原经济,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理解这一点,还要把握漠北漠南的经济总趋势。
可以说,从元朝灭亡之后。蒙古草原上失去了吸血的对象之后。整个草原经济直线下降,再也没有回头的样子。
在元代漠北可以产量二十多万石,这个数字或许还不如大明有些府的粮食产量,但是在漠北种出来,却可以减少大量运费。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战争之后。
漠南漠北的农业生产全部被摧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