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众人坐下来,贾诩道:“昨天小鲁肃曾引用老子之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番话说的很好。
当时我就想骂他,既然你知道这些道理,你还鼓动刘谦兵变?你想让刘谦功成身退吗?
好了,不逗你们了。你们认为党人和何进还能容下刘谦吗?现在放在我们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功成身退,暂时避开党人和何进的锋芒。
另一条就是动用大军,将党人和何进置于死地,不过其下场是天下必然大乱。其实只要刘谦掌权,天下早晚都会震荡一次,以他的年纪阅历,只有用杀伐手段才能震慑四方,不过,现在和未来却又不同。
眼下,忠心于刘谦的部队还没有成型,时机不是很好,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站在道义最高点。治国还需要文人,问题是刘谦不想要一个残破的国家,故此,怎么笼络文人就成了当今最大的问题。
想要站在道义制高点,想要脱离雒阳城的浑水,以退为进不愧是最好的办法。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制。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得之,必固予之。这才是争取天下之道!
廷益这次受何顒之事选择退出雒阳,只会对我们有益绝对无害——”
“禀报少爷,门外自称荀彧荀攸者来访!”
“荀彧荀攸来访?这些人平时清高之极,现在来访要为何事?”刘谦忍不住小声嘟囔出声。
“估计是好事,反正不是坏事?”小鲁肃坏坏一笑。
“走!去看看!”
刘谦让家人打开东角门,还没走到门旁叫说道:“稀客!稀客!两位驾临鄙宅,刘谦荣幸之至。”
荀彧两人并没有进门,很是郑重的整理一番衣冠,随后躬身行礼道:“荀公达(荀文若)替天下人谢过骠骑将军的大义,昏君下台宦官得除,廷益你功在千秋!”
“不敢当!不敢当!两位赶快起身,刘谦当不得如此大礼。”
荀彧笑道:“当得。今天我们叔侄二人也要投在你的门下,不知欢迎否?”
“你们,你们!当然欢迎,欢迎之极!有两位前来帮助刘谦,刘谦自信能够开创一个比文景之治,还要辉煌的年代!”
荀彧转对着荀攸道:“我赢了!”
荀攸讪讪回道:“小叔技高一筹,小侄甘拜下风。”
刘谦见两人风趣,就询问两人事情的原委,知道答案后很是惭愧的一笑。
原来,刘谦这次主动让权,让他们两人觉得刘谦不是贪恋权贵之人,是一个真正为了大汉考虑的君子。因此对刘谦倍加赞赏,萌动了投靠刘谦的念头。
在这个时候,问题又出来了。清高素然是一个提高名声的最佳途径,可是一味清高下去,没有伟大的志向,跟着他混的人,混到最后也不会有多大前途。读书人追求的是封侯拜相,光耀门楣,如果没有前途,为什么也跟着刘谦混?
荀攸的意思是再观察一下,随后决定也不迟。而荀彧则认为,刘谦这次采取的是以退为进战略,未来的展不可限量。刘谦的势力还小,正是需要人才之极,以刘谦善于纳谏和为人果断为由,眼下是投靠刘谦最佳时机。
大家刚回到客厅不久,许攸以刘谦老乡的身份前来拜访,之后,许攸很是庄重的拜刘谦为主公。
通过今天几人的来访,刘谦的心情从沉闷变得开朗。刘谦也将自己手中的能量,透漏给大家一点,这更引起他们三人的兴趣,心中对刘谦的敬意再次拔高三分。
事后,刘谦通过和贾诩不断的商讨,决定了三人的去向。
荀彧叔侄的去向,贾诩和刘谦没有多大争执,以吏治为长的荀彧自然是新洲别驾的最好选择。荀攸以计谋见长,再说他官拜黄门侍郎属于天子的侍从,正好和小鲁肃前后呼应,做好小天子的思想工作。
关于许攸两人的分歧比较大,按照贾诩的意思,想让许攸负责暗隼卫的内卫。未来内卫将展到一个新州,凭刘贝的能力根本不再适合,而许攸的能力自然在刘贝之上,再加上许攸是南阳郡本地人,有许攸负责暗隼内卫最为合适。
刘谦坚决不同意许攸留在南阳郡,他的意思是想让许攸去西域,利用许攸的计谋拉拢分化西域的各个势力。最好是相互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让西域自己乱起来,之后汉军就能够找便宜,最后让西域变成大汉一个直辖州。
贾诩认为西域的事情随后再考虑,当前应该以本土为主,不应该贪多嚼不烂,最后两边都处理不好。刘谦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他怕许攸的贪婪,历史上许攸就是因为过于贪婪,被对手抓着小辫子,最后投降曹操。
更重要的是,刘谦深受罗贯中的毒害,对许攸这个人一直都很有成见。认为许攸此人不老实,就爱搞窝里斗,影响组织内部的团结,总想将许攸弄出去,而西域对刘谦而言距离够远。让许攸的才能在西域尽情展现,使劲祸害那些蛇鼠两端的白种人。只要许攸能搞出成绩,金钱随便挥霍,以后随便灭一个小国,成本就赚回来了。
两人争论了半天之后,还是贾诩做出了让步。当然,贾诩的让步是有代价的,刘谦必须放弃原来的张扬大婚,将大婚的地点从雒阳城转到西鄂。刘谦咬牙切齿了半天,为了内部的安宁,他还是点点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