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张释之,文帝就开始申斥张释之,张释之只好把事情的始末向文帝说了一遍。文帝明白其中缘由之后,尽管认为判流刑有些重,但是想到战马受惊他差点受伤,依然感到张释之的判罚过轻。
这时候,张释之说了句名流千古的话语。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这句话的意思说,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现在律例就是这样惩罚,而你却要加重惩罚,那么大汉律例还拿什么取信于民?你今天如果当场杀了那人也就算了,你既然将罪人送到我那里去,我就必须公事公办,廷尉是天下执行法律的领头人,如果廷尉不带头执法,天下执法者都会或加重或减轻刑罚,那样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感到无法可依。
汉文帝也是一代英明的帝王,深思一阵子后,叹口气说廷尉说得对,这件事就算完美的结束了。
张释之这番话是文献中首先提出天子与民同罪的思想,可以说开了法律人人平等的先河,张释之之后,虽然没有把这种法律jing神原原本本的传承下去,不过也算是给中国人播种下思想的萌芽,让后代很多官员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
第二件事,张释之以他的生命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强面直对暴怒的皇帝依然不松口,这种不许以身护法的让张释之的名气大振远播天下。
上次事情过后不两年,有一个人偷了宗庙中神位前的yu环,可惜最后却事情败露,被文帝抓了起来,然后送到了张释之的廷尉府。张释之接到这个案子之后,非常重视,翻遍前代的各种案例,最后以偷盗宗庙器物的罪名判了这个人死刑。
张释之如此判案,以现代的眼光分析,实际上已经判得太重了,可是在天子一家独大的年代,天子代表且拥有整个江山的年代中,张释之如此判罚却不能让天子满意。
文帝又将张释之召进宫,见面就指责张释之道:“此人做事简直无法无天,竟然胆大到偷盗先帝宗庙中的东西,我将此人jiao给你的目的是想让你灭他九族,你倒好,你只会按照法律条文办案,这太过违背朕恭敬先帝的本意,陷朕于不孝之间。”
大汉以孝立国,正是汉文帝时期倡导兴旺起来的,为此文帝想在孝道上占据制高点,这也是文帝的难为之处。另外,在汉代,刘邦的宗庙是文帝时常拜祭的地方,更是以后历代天子祭祀的地方,加上汉代天子享受宗庙资格很严格,因此刘邦的宗庙很重要,至少对于文帝非常的重要,这也难怪文帝非常的生气。
可是,就在文帝非常生气的时候,张释之却说了一句隐晦的比喻,顿时让文帝哑口无言,然后在恼羞成怒之下,将张释之送到了张释之管理的大牢。
张释之如此说:“按照律例这样处罚已经够了,何况罪名相同,其犯下罪行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是要分别轻重处罚的。敢问陛下,时下已经偷盗宗庙器物判罚灭族之罪,那么如果有一个愚蠢之人跑到长陵挖了一捧土,那么陛下你该如何处罚呢?”
长陵是文帝老爸刘邦的陵墓,张释之比喻挖一捧土暗指有人挖掘盗窃刘邦的坟墓。尽管张释之是为了劝说文帝息怒,可是当着儿子的面说有人挖人家老爸的墓,也难怪文帝哑口无言的只有让宋张释之吃牢饭。
不过,张释之还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开明的好皇帝。事后,文帝气消了,可是为了一个孝字,就找老娘薄太后商量一番,争取老娘的意见。薄太后出身于动荡年代,深知秦朝的各种弊端,为人比较开明,明确支持张释之的意见。文帝见老娘点头,这才松口气,让张释之官复原职。
“听你这么说,你大哥张行在大汉律例上没少下功夫,那就先征辟到骠骑将军府做一个掾吏,等他身子好了我就委任他负责汉州军的军法官。”
刘谦回忆一番张释之生平壮举,暗暗思量张帅的大哥张行估计是个人才,不过谁让张行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刘谦只好先将张行调到骠骑将军府,观察一段时间后,然后根据真实能力委任。
“感谢骠骑将军器重家兄,属下相信家兄绝对不会辱没先祖之名。感谢骠骑将军方才的掩饰,属下要告辞了。”
张帅和刘谦的秦伟们都住在刘谦隔壁的几座院子中,并没有在骠骑将军府居住,他已经知道刘谦此行是去接主母马荷,也不敢在车上久待,眼见再转过一个路口就到袁隗府上,连忙向刘谦告辞。
刘谦也不留张帅,待张帅走远,又优哉游哉的驾车而行。
“主公,这个张帅身上有猫腻。”
典韦眼见刘谦对张帅全是欣赏之se,深怕刘谦误信遂善意提醒道。
“我知道,呵呵,如果我猜得不错,他以后能给我很大的助力。”
刘谦依旧淡淡的微笑着,双手微微抖动着马髻绳,很自信的回答典韦。
“主公知道咋回事?那个家伙可是啥也没说,唉,不想了,俺这辈子是没有和主公相比的机会了。”
典韦看着刘谦莫测高深的样子,就知道刘谦是不会告诉他谜底的,熟知刘谦的他,自然非常了解刘谦的习拨啷着头想一会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于是干脆不去思考这种有难度的问题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