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减免税赋的三年里,并不是说刘谦军在三年内就不需要这些粮食了,对于三年内军粮方面的巨大缺口,刘谦会让军队采用屯田和用金钱向百姓购买军粮的方式,让军队保持足够消耗的军粮。
减税三年,政府得不到多少好处,还要为支付三十多万军队吃饭而支付巨额金钱,政府肯定会减少很多收入,让政府财政陷入不利境地。可是刘谦认为,为了百姓日子过得更好,为了百姓更加发自内心的支持政府,刘谦觉得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刘谦认为这样的付出值得,但是贾诩却认为很不值得。贾诩的意思是,百姓必须遵循向政府纳税服徭役的义务,不能让百姓养成一种不向政府执行义务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
不提道德方面的问题,单单就经济发展问题而言,长久减免赋税也不利于刘谦势力的壮大,更为刘谦势力崛起制造了没必要的障碍,可能使三年之后就可以向东出兵的刘谦军,为此还得向后拖延一到两年。
在刘谦以手中储备金丰厚为由,可以支付起军粮的贸易后,贾诩更是毫无留情的批评去短视。
贾诩详细列举了刘谦计划中三十五万大军每年消耗的军饷,以及战死负伤者丰厚的抚恤,以及刘谦必须给各级地方官员支付的俸禄,以及刘谦还想大举改善官道路况等情况后,贾诩毫不留情的批评刘谦,以刘谦这样挥霍下去,刘谦抢劫来的巨额财富短短五年就会挥霍一空,五年之后刘谦又该怎么办?
听到贾诩这番话之后,刘谦认真进行了一番反思。
在这个年代,根本没有多少金融经济方面的知识,即使有,刘谦属下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所以刘谦就缺乏一种有效的长远规划和资金合理运用方式。刘谦军一切的经济规划,都是以刘谦个人喜好为出发点的盲目经济投资行为,眼下刘谦手中的金钱过多,显不出什么来,但是等刘谦这比钱用完后,问题必然就会暴露出来,不过到了那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好在刘谦这个人从不自傲,有错就会承认错误,而且承认错误态度良好,就让贾诩同志轻易的原谅了刘谦。
而后,两人经过一番探讨,并展开很繁复的计算之后,由于刘谦为治下百姓力争权益,贾诩同意第一年赋税减免一半,从第二年开始就全面恢复汉代现行的三十税一。
说句良心话,刘谦研究过三十税一之后,发自内心赞扬这种税率极低的税收方式。当然,刘谦也必须承认汉代调赋这个税种极其操蛋,他已经准备着手改变这个随意向百姓索要的税种,要么干脆把它废除掉。
贾诩见刘谦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心情更好,听到刘谦有意改良赋税形式,也发表了一些看法。可惜,由于贾诩的眼光受到了时代限制,一时间也找不出特别有效的方式。
这时候,刘谦不由得想到了自明代张居正提出后,而后执行了数百年的一条鞭法。刘谦清楚记得,在新中国没有免除农业税之前,新中国实施的其实也是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彻底取消了实行一千多年的按人头征税制度,改为以实际田亩数征税,这样就等于照顾了没田没地的佃农,由于他们实际上没有占有土地,也就不用向国家纳税。而兼并了很多土地的大地主,他们就失去了隐瞒人口偷税漏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国家税收情况。
贾诩是这个时代超级智者,像一条鞭法这样后世出现的东西,限于时代性他想不出来,可是当刘谦大概说明了一条鞭法的内容之后,他立刻赞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东汉建立之后,因为光武帝刘秀不愿意再起波澜,实际上给世家崛起创造了有力条件,很多世家随后都兼并了很多田地。就像刘谦所在的西鄂刘家,一个只是在南阳郡数得着的家族,还没有获得世家称谓,就拥有私田四十多万。
由于各地世家豪门手中兼并了大量土地,很多自耕农逐渐破产,逐渐导致国家财政收入萎缩。以前刘谦的做法是打击这些世家豪强,用武力特权迫使世家豪强只能保留养家糊口的土地,其余的土地都要卖给国家。
贾诩以前认为刘谦实施的方案很有建设性,但是打击豪强收买土地的方案和一条鞭法相比起来,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就差别很大了。
贾诩是个智者,智者往往都看的毕竟较长远,贾诩清楚看到打击土地兼并只能是一时之效,也许刘谦用武力建立了新政权,在他这个时代没人敢违反他的权威,不会闹出土地兼并的事情来。可是随着刘谦时代的过去,随着国家法纪逐渐松弛,土地兼并的事情必然还会再次发生。
故而,贾诩认为刘谦以前提出的方案属于治标不治本,一条鞭法虽然什么也治不了,可是只要刘谦能将全国土地丈量清楚,数百年之后大汉的财政情况还是会有所保证。在这一点上,贾诩认为将一条鞭法称作千年之计也不会错。
刘谦听到贾诩如此推崇一条鞭法,心中不禁暗自发笑,笑贾诩的目光也只能集中在土地上,为何不能将长远目光放到商业上?历史证明,只有商业大力发展起来之后,大家的眼光才渐渐从土地上挪开,然后加入了商业大军的行列,从而进入了资本主义世代。
让刘谦没有想到,他满以为抛出大汉以后将以商业为本的理念后,贾诩一定又会好好的赞扬一番,却没料到,贾诩非但没有赞扬他,而且还重重的责备了他好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