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捡到一只始皇帝_历史系之狼【完结+番外】(495)

  “平公,跟我走吧……”

  “不必了……快准备吧……准备东西吧。”平公挥着手,转过身去。

  韩非要带的东西很多,当然,都是些竹简,这些不只是马服君的言行,还有很多是韩非自己的理解,他自己的学说理念之类的,狄正在吆喝着自己的妻女,让她们做好准备,幸一个人,倒是没有什么可以准备的……整个马服都在忙碌着,而赵括,此刻却还是没有忙起来。

  他缓慢的走在马服乡里,看着两旁那些繁忙的百姓,认真的看着周围的一切。

  走过了自己总是经过的道路,走过了大门,走过了自己忙碌的耕地,走过了杜的坟墓,远处出现了很多的骑士,正朝着马服的方向狂奔而来,赵括抬起头来,看向了远方。正在这个时候,他看到魏无忌骑着骏马,骏马飞驰而来,魏无忌猛地勒马,骏马高高扬起了前蹄,放声嘶鸣。

  信陵君从马背上跳了下来,在他的身后,则是他的门客,还有圆滚滚的董成子,魏无忌笑着,走到了赵括的身边,“听闻您要离开赵国?”

  赵括的脸上略有些落寞,他点了点头。

  魏无忌却是笑着,“早就该这样了,何苦在这里受气呢?什么时候走啊?既然您的家人没事了,您可不能急着离开啊,您曾答应我,要陪我喝酒……得要陪我好好的喝上一场啊。”董成子低着头,不舍得看着赵括,他说道:“众人都在后方,他们都想要来送……您。”

  赵括便请他们赶往自己的院落,空荡荡的院落内,再一次坐满了宾客。

  魏无忌带来了很多的酒水,热情的跟赵括交谈了起来,言语里完全没有半点的悲伤,董成子只是喝着闷酒,一言不发,很快,庞公,田公,廉颇,连赵晖也都赶来了。赵括热情的接待了这些人,完全没有提及自己要离开的事情,这些人也没有再提,他们只是坐在赵括的周围,互相开着玩笑,氛围是那样的融洽。

  “来……请您陪我再喝了这盏酒。”魏无忌再次跟赵括对饮,平日里酒量极好的他,此刻却醉的很快,他笑着,拉着赵括的手,对众人说道:“我们应该要为马服君而高兴啊,马服君终于找到了自己发挥出自己才能的地方,他在秦国,一定会受到重用,绝对不会像赵国这样,二三子可知道?《马服书》啊,秦国的官吏们都是要背诵的!”

  “马服君这样的人,能带兵打仗,能治理国家,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人,落在庸主的手里,却发挥不出自己的作用来……他有那么多好的制度,却没有一个制度在这里得到施行……”

  魏无忌醉醺醺的说着,有些愤怒地说道:“这是不对的!”

  “我的律法还没有编订完……若是您离开了……谁再帮我去修改律法啊……”董成子呆滞的说着,又饮了一口酒,随后他笑了起来,他说道:“我要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还是小地方要好啊,这邯郸,实在是太让人憋屈……”

  这一天,众人喝的大醉,就连赵括也是如此。

  廉颇跳下来,为众人表演舞剑。

  庞公为他高歌。

  田公不知何时也为他们击鼓为乐。

  而董成子只是哭着。

  魏无忌笑着。

  赵括低着头,边哭边笑。

  第267章 与寡人恭候马服君归家

  赵括最后一次在学室内讲学。

  这一次,学室内聚集了很多人,不只是他的弟子们,还有其他学派的学者们,他们此刻都聚集在这里。学室内都有些坐不下,荀子等人也在这里,认真的看着赵括,赵括收起了心里的所有的悲伤,他开始讲述起自己对百家学说的未来趋势的看法。他认真地说道:“若是出现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思想上的统一也定然势在必行。”

  “所有不能为大一统所效力的学说,所有阻碍了趋势的学说,都将会消亡。”

  “墨子说:只有对天下有利的学说才是最好的学说。无论是多好的想法,在没有一定基础的条件下,一定都是会失败的。孔子说:对自然规律,顺应不抗拒;面对父母,长辈和有道之人,心存感激;面对真理,敬仰且获得力量。孔子所说的天命,所说的自然规律,自然也包括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我不是劝说各位要完全抛弃自己的理念,我所说的:是可以顺应时代做出改变,只有这样的学派,才能继续昌盛。”

  这一天,赵括讲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包括未来的趋势,未来的诸多改变,以及各学派能做些什么,众人只是认真的听着,没有人再反驳,也没有人再争执。等赵括结束了这天的讲学,站起身来,走向了门口的时候,弟子们纷纷起身,眼里满是不舍,并不是所有弟子都能跟随他离开的。

  荀子,邹衍等几个人也是站起身来,等到赵括前来,他们跟上了赵括,跟在赵括身边,荀子最先开口询问道:“您方才所说的:儒家可能在未来发展出天人感应……这是什么意思??”赵括认真的解释道:“我发现,在诸学派里,儒家是一直在发展中的学派,在我提出一王天下的理念之后,即刻有子夏之儒正式提出了大一统理论。”

  “我听闻,甚至还有儒者已经赶往了秦国,要实现其理念。”

  “故而,我推测……儒者们可能会将国内的灾祸与君王联系起来,用来彰显君王的权威,当然也是限制君王……”赵括明白,自己似乎说的有些多了,荀子却是恼怒地说道:“我听闻:国家的兴盛都是君王与大臣们勤奋治理的结果,这当然与君王的德行有关系,若是天下的君王都像赵丹这样无德,国家显然是不能强盛起来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秦汉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