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采用他们最为熟悉的战略,这才完成了初步的磨合,而之后的大战,我是将战略告诉了两位将军之后,让他们独自作战,没有加以太多的干涉……”
魏缭忍不住的感慨道:“故而我说天下的将军没有能比得上您的。”
听着赵括与魏缭的对话,周围的弟子们发现自己完全插不了嘴,他们没有资格来进入这样的辩论之中,魏缭又继续问道:“武成君认为,秦国的军队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制度。”
魏缭一愣,赵括这就有点抢台词,魏缭思索了片刻,方才说道:“我认为,秦国军队的强大,正如您所说的那样,是因为秦国的法制,因为执法严明,整齐统一,使得秦国的军队敢翻越高山,能渡河作战,能千里迢迢的去攻打坚固的城池,做到没有人敢阻挡他,对违背军纪,军令的人要施以重刑!严惩战败,投降,逃跑的将领和士卒,使上下畏惧,专心对敌!”
他说道:“除却法制外,还有就是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战术,让自己的战术变得更加的先进,我所知道的先进的列阵,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镇……”不知道为什么,赵括脑海里突然就浮现出了兵马俑,因为他在脑海里按着魏缭所说的模拟着列阵的时候,他忽然发觉这样的列阵酷似后世的兵马俑的阵型。
魏缭又说道:“您从前跟他人谈论军事和政治的关系,我深以为然,我认为他们两者就像是植物的躯干和种子一样,所谓的战争,就是以强大的武力为自己的躯体,以政治为自己的种子,武力作为自己的外表,而政治则是实质……没有良好的政治,就不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又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
“生产对军事有着最重要意义,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需要能治理好国家,要重视农耕,只有国家富强,军队才能变得强大,而没有强大的内政体系的国家是没有办法取得战争胜利的。”
赵括认真的点着头,对于赵括来说,其实魏缭所说的这些还真的不难理解,赵括读过很多的兵法,并且也参加过不少的战争,结合自己在后世所学的那些内容,魏缭所说的这些战略战术,可能还真的不如孙,吴。可是当赵括听到魏缭所说的经济战争观的时候,他就明白面前这个人非同小可。
虽然他的学说在赵括看起来有些稚嫩,可是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套想法,例如政治与军事的关系,经济与军事的关系,还有教育与军事的关系此类的,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而最让赵括感到佩服的,却是他提出的《分塞令》,这是一种营区划分条令,规定各军分塞防守区域及往来通行原则。
又有《经卒令》,这是战斗编队条令,规定各军特有的军旗标志、士卒的行列单位及不同的行队单位佩戴不同徽章等。
魏缭的这些想法给了赵括一个全新的启发,他顿时想到了军衔。说起来,秦国的将士们,还是很容易区分的,通过他们的头冠就能分出爵位来,可是打仗的时候想要分清楚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毕竟在战时他们大多都不会选择去戴冠。赵括听着魏缭说完了自己心中的全部想法,这才点了点头。
魏缭看着他,这才笑着询问道:“您觉得我说的怎么样呢?”
“您说的很好……只是有几点,我想要为您来说明。”
魏缭一愣,这才说道:“请您说吧。”
“您提到了通过军事的办法来弥补政治,却没有提起用政治的办法来弥补军事,当初武安君尚且在秦国的时候,他攻打其他的国家,而应侯坐镇秦国,他通过政治的手段来向各国施压,离间……故而政治的权谋也是在战争中所不能空缺的一部分。”赵括又继续讲了魏缭在几个方面上的不足。
包括他的战阵和战略,魏缭从来没有打过仗,况且他的年纪也并不大,这就使得他的学说理论并没有完全的成熟,还是存在着不少的空缺和漏洞,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人都是会成长的。在赵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的时候,魏缭却没有生气或者惭愧,他非常认真的记下了赵括所说的这些。
赵括打量着他,这才笑着说道:“明日,你可以跟我去拜访丞相。”魏缭急忙拜谢了他,赵括这才让其他弟子们离开,自己留下了魏缭,看来是要继续去商谈这件事。在离开的道路上,昌平君对这位年轻人表现得很有敌意,他对秦王说道:“他先前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要指正出老师的不足,他只是想要让老师举荐他而已。”
嬴政却不以为然,他轻笑着说道:“拥有才华的人不想办法来施展自己的才能,难道还要等着上天来赐予他机会吗?我倒是觉得,他所做的并没有什么问题……父亲都非常的认同他的看法,那这个人肯定是有本事的。”昌平君没有再多说什么,他看向了一旁的公子增,这才问道:“那个人说话有魏国口音,跟您一样,您认识他吗?”
公子增一愣,思索了片刻,方才说道:“我不认识他,不过,他口音的确是大梁的……”几个人继续走着,公子增忽然又开口说道:“不过,即使从前认识,如今大概也是忘记了,我已经有些记不清母亲的长相了……母亲逝世的时候,我也没有能回去……跟父亲也是很多年都不曾相见了……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秦汉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