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路转运使说了不算,苏油只好搬出更大的大佬,好在这里就有一位——王安石。
王安石很忙,他要在石臼,当阳,固城三湖的湖周推广苏油模式,同时还要在东边的铜冶和西边的秣陵搞煤铁铜金工业,还有太湖上游阳羡溪水利工程,他也缺人。
不过王安石也不傻,之前狂抛国有资产,那是因为那些资产年年报亏损,甚至包括军马场周边的官田,都是一样,因此才一狠心卖地换钱。
苏油在陕西的卖地模式,让他眼前一亮,他卖地,那是卖出去就不管,可苏油卖地,还有一份官府和买主签订的合同。
陕西模式,是十年之内不得过户,私下交易的纠纷将得不到官府支持,卖地者的优先资格是倒着排,从无地户到上等户。
最绝的一条,还有打包配套的贷款扶持,包括种子,农具,禽苗,畜苗,果桑苗等一揽子计划。
如果是家族式移民,结合保甲制度,还可以联合贷款,得到更大型的水车,碾磨,耕牛骡马等大牲口。
仅仅这几条,就杜绝了大部分的难看吃相。
当然两浙路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苏油在陕西,那是军管,得地的主要都是退伍军人,义勇,乡军,流民,这些人天然就是苏油的支持者。
加上司马光和富弼两个本土籍的大佬坐镇,加上嵩阳书院牢牢把控着舆论制高点,当地的豪强与兼并之家,那是文也文不过武也无不过,只能乖乖跟随苏油的指挥棒行事。
何况苏油给他们也分了最大的一根胡萝卜,工商。
而在两浙路,问题就多了,士族力量盘根错节,牢牢控制着基层力量。
苏油手里的力量,包括商人,激进士子,官僚,下等户,盐户,还有海运世家外,就只剩一支武装力量,狄咏和王中正的一千新军。
王安石分析了两浙路的形势后,给苏油去了一封长信,认为二期工程在朝廷财力不济的情况下,只有向兼并之家低头,暂时妥协。
四通商号也遇到了财务困难,组织用于海贸的大宗货品,花费可也不少,仅仅几艘铁骨大船,就够商号喝一壶了。
皇宋银行的投资回笼主要在年关,这也是宋人传统的清账日。
两浙路的金铜储备倒是不少,不过那些要保证商品流通。
所以苏油一时还真没什么头寸可以调用。
其实还有个办法就是让这地荒着暂时不动,但是这又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第七百五十六章 上报中央
诸方纷议不定,最后王安石和苏油只好联合上报中央,将两浙路各方势力提出的方案一一列明,请中书和赵顼决定。
这是一道宏伟的蓝图,仅仅常秀苏湖润,就规划出整整二十万顷良田,这还没有包括广德军,江宁府和太平州的三个天然大湖和几个人工大湖。
曾布甚至给两浙路转运司上书,鉴于太湖一期的成功开发和二期的宏伟展望,他也想效仿苏油与王安石,在饶州使用同样的模式,依托永平监和旁边信州的铅山场为本,联合南康军,江州,饶州,开发鄱阳湖地区!
这个纯属胡闹了,鄱阳湖与太湖根本就是两回事儿,那里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而且鄱阳湖的入水可没有太湖入水那么温柔,一来就是猛的!
于是苏油给曾布回信,老老实实凑表功就好,千万不要再在水利上露怯,你在两浙路可是有一个对手,人家现在算是半个农业水利专家,就在这上头等着你呢,你是不是傻?!
两监铜利还不够你嘚瑟的?还非要在别人擅长的领域踩别人一脚?小心踩到陷阱里头去了!
然后随便列举了几个问题。
如今的鄱阳湖那是出了名的“水来一大片,水去成一线”,你要搞滩涂开发,除了修堤围还有什么办法?对付长江的大洪水,你那堤围得多高多厚才扛得住?
你去好好翻翻地方志,汉唐时期的彭泽有多大?那时候的南昌城,就在湖边!现在有多远?都快两百里了!
每年枯丰季节,鄱阳湖面积变化有多大?它的存在,对每年洪水期调控能力有多强?让下游南康军和江州的受灾风险降低了多少?
如果你强行减小鄱阳湖的面积,大江洪水来时你是保你的圩田?还是保下游两个军州的传统耕地?
你要是能够将这些问题统统搞定,那你就弄!
每个地方的发展优势都不一样,你饶州有个景德镇,以及浮梁,那里有全大宋最优质的的高岭土资源,有最好的瓷器加工业基础,还有名茶,药材。从唐代就是御贡瓷,茶叶和中药材生产基地你知不知道?!
你是疯了要跟吕嘉问在土地开发上别苗头?!
曾布看到这封痛骂他的信,心里头反而美滋滋的,对着石通抖着信道,你看,少保还是偏向我这边的,路子都给探好了,你们四通的大磁窑啥时候能整好?
……
王安石和苏油的奏报,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老一小在放空炮!
苏油这回纯粹被老王连累得惨,明明从来都是实事求是的人,就因为老王的前科,被人怀疑放空炮!
不过也实在是怪不得朝中怀疑,江南本就繁华,经过五代纷争后,从南唐开始便重新经济崛起,一直开发了到了现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