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油率比传统手工榨油坊高出太多,而且不费人工。
剩下的就是纯菜籽饼,这是绝佳的饲料添加剂,鱼,禽,畜都用得。
第一锅菜籽油榨出来,整个永安圩上都飘满了菜油的清香!
“哈哈哈哈哈……”
苏油得意至极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村落,用李老栓的话说,少爷这是乐颠了!
这可不光光是一点油料的问题,这解决了太湖流域开发模式最大的瓶颈——满足各方利益的问题!
浙江移民没油菜不用管,以蜀中移民的永安圩来举例,两千亩地,丁均四十亩,户均两丁,就是二十五户人家。
两千亩地围出来,成本往高了算,按一贯一亩计,需要投资两千贯。
加上户均十贯的农具种子房屋之类的补贴,永安圩要达到让移民拎包入住的标准,共计需要两千二百五十贯。
四通商号将这些通通承揽了下来,其实成本比这个要低得多。
然后以土地上第一季油菜作为收益,按一亩地出油百斤计算,就是二十万斤菜油。
就算菜油价值只有香油,茶油的一半,五十文一斤,这里也是一万贯的收益!
刨去前期投入,四通将获得七千七百五十贯的利润!
这才特娘的又得面子又得里子!
当然实际收益率不可能做得到这么高,还有诸如管理成本等各项支出。
但是利润空间就在那里摆着,四通并没有赔本赚吆喝,有足够的动力刺激商贾们投入到苏湖土地开发中来。
这就是模式的胜利,两浙路转运司,真的能够做到不花朝廷一文钱,仅仅利用民间力量,将太湖开发这事情给办下来!
第七百八十五章 黄鱼季
大宋对油类的需求量那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现在有了化工这头老虎。
比如肥皂,光这东西对油脂的需求量,就足以吃下大部分供给。
所以四通的利益,不光光是第一期收回成本获取利润,更加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油料基地!
这才是真正的多赢模式。
一个油坊,一天能榨出八百斤油料,二百五十天才能榨完。
如果采用三班倒昼夜不停,那也得一百二十天。
所以永安圩上,人人都是笑脸,四通商号那就是本家,油料肯定要先留足自家所用,苏油给每户人家留下了一百斤,其余全部拉走。
这边收完油菜,安和圩那边,又该收麦了。
两个圩田上的移民们感觉充实惨了,这日子,这过法,这也太美了哟……
有了油,有了面粉,那还差什么?
当然是差小鱼!
正好太湖的鱼季又到了。
苏油很痛苦,四月也是舟山鱼季,自己到底该留在这里呢,还是去昌国呢?
最后还是为了两浙路的大局,痛苦地放弃了软炸刀鱼,豆豉凤尾鱼,踏上了昌国之旅。
不过出发之前,特意交代了章惇,现在油料不缺了,赶紧在湖州开了几个罐头厂,主打产品就是凤尾鱼罐头,熏鱼,蟹粉。
昌国外的海面上,大黄鱼聚集成群,那场面让后世穿越而来,见惯了平静海面的苏油,感觉不再是壮观,而是——恐怖。
太多了……
晚上,一艘小船上嘭嘭嘭亮起了几盏大型白金汽灯,呼呼的燃油蒸汽,喷得白金灯丝发出雪亮的光芒,照明范围覆盖了近百米的海面。
海中星星点点,那是海鱼们被灯光引诱过来,鱼鳞反射出的光线。
夔州型三千料的土豪版打渔船,船侧长长的横臂打开,围绕着灯光,下下了巨大的围网。
围网完成了巨大的圆圈后,船上老渔头,龙浪生等渔民,开始收紧绞盘,将缆绳拉上来,将围网底部收拢。
围网收好之后,包围圈中心的小船关闭了汽灯,从里边行驶了出来。
“收网——吹号——”老渔头大声地对着船楼上招呼。
为了这个号声能够传得更远更长久,苏油特意将锅炉都用上了,在气门口上安装了一个金属哨,现在锅炉真通过压力阀呼呼往外冒气。
听到招呼,苏油打开了汽笛开关,蒸汽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从汽笛通道喷涌出来。
“呜——”一声尖锐,悠长,难听到了极致的汽笛声,从夔州型上远远地传了出去。
这声难听到极点的汽笛声,对周围的小渔船来说,却不啻天上降下的福音。
很快,海面上出现了很多星星,可以移动的星星,从四面八方朝着夔州型高高的桅杆顶上点亮的汽灯围拢了过来。
大围网越收越浅,无数大黄鱼,在水面跳跃。
水面下,鱼群中间,还夹杂着不计其数的墨斗鱼。
这是一场昌国群岛渔民的盛宴。
无数的小渔船便围拢在浮球构成的圆圈周围,渔夫们拿着巨大的抄网,一网网地往自家鱼舱中疯狂的抡动起胳膊。
很快第一批小渔船便满载了,渔民们带着极大的满足与不甘,扯起竹席苇席的风帆,向昌国诸岛驶去。
第二批小渔船又再次围拢了过来。
三岛巡检王德甲,让兵士划着小艇,一脑门子汗,来回招呼捕鱼的秩序。
一条大海狼鱼从海面上跃起,大尾巴扫得王德甲一屁股墩坐在了甲板上。
“直娘贼的……”王德甲扶着被打歪的斗笠,坐在那里两腿哆嗦,激动得起不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