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赶紧坐下来:“抓紧抓紧,这每时每刻都是钱啊……”
不一会儿,就见唐淹也捧着几本书进来:“就知道你们在读书,这东西简直是我们读书人的神器啊,龙老我来拼个桌……”
接下来就是学习了,唐淹还给苏油指出了明天的内容,开始预习,小灶辅导。
有问题尽管问,苏油现在的儒学水平,差不多相当于小白,所问的问题一般另外两人早就思考过,基本难不住。
唐淹本身也有问题要请教龙昌期,两人问答之间,苏油就竖着耳朵偷听,对他们的学问也大是佩服。
儒学是国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每一个儒学大家,绝对也是一专多能的国学大师,没有例外。
一辈子只泡在十三经里,也不可能泡得出儒学大家的。
因为这门学问很特殊,它本身是一个网状结构,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个儒学大师,以大宋这时代论,肯定也是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极大可能的哲学家;
他的理论,常常会引证到天文,地理,道释二教;
他的研究,甚至涉及医占农工,琴棋书画……
儒学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从来都是复杂问题。
因此一个学问丰赡,能够理清脉络,纲举目张的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砥之砺之,教学相长。才是这门学问的进益之道。
这就是夫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也是夫子“益者三友”理论中,特别有一个“友多闻”的原因。
同时这也是士大夫如此重视交游,世家子弟常常一门多杰的关键所在。因为他们不但掌握着别人没有的学习资料,更多的是掌握着别人没有的学习方法,学习条件,甚至是学习成本。
苏油笑眯眯地看着一问一答的两人,感觉就像是掉进了米缸中的老鼠。
能在一边跟着旁听,还真不是一般的幸福啊……
百年后,《蜀西杂志》有记载:“龙,唐,苏,尝共读于眉山学宫精舍。人传当是时也,光华满彻,洞如白昼,十丈之外可见纤毫。”
“此后每夜即现,至油去乃止。”
“事甚无稽,然故老凿凿,皆谓文华三代,萃聚一堂。由是感发天地,照射贞祥云云。”
“后数十年,眉山笏缨满路,冠盖如云,科场捷胜,甲第连坊。或以此为发端矣。”
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宫之外,江卿世家却没闲着,与官府很快达成了盐井开发新协议。
新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以税带榷,不过这盐税定得极高,政府攫取走了五成利益。
眉山盐税两监,外加转运司,从直接经营者变成了监督者,职责就是盯死世家,不让他们偷漏税务。
世家分得五成,然后成立了一个四通商号,通过商号掌握陵井盐的独家经营权。
与之相应,四通钞行,作为四通商号的分支机构,以陵井地区预产盐量为保证金,发行十五万贯仙井盐钞,用于补充眉山的货币不足。
除了承兑,钞行还负责担保,小额借贷,抵押等诸多金融业务,这也是宋人早就做老了的。
私钞面额比会子,交钞小得多,以五,二,一为数,涵盖了从五百文到十文面额,印刷精良,币值硬挺。一经投放,立刻成为眉山地区广受欢迎的日常交换中使用的信用货币。
为了让产量与发行币值相当,大洪井和五龙井周围,新的井眼紧锣密鼓地开始钻探。
有了这么多资本,江卿世家开始大肆采购牛马,用来代替不足的人力。
大部分牛马,二林部从自己部落中调集,还有一部分,来自大理,吐蕃。
南方商道,一时间马帮的銮铃声不绝于路。
谁也不会傻到只带牛马,它们背上,一般还有西南货品。
东西越来越贵重:藤器,铜器,香药,犀象,火浣布,各色南方宝石……
码头贴出了招工告示,每日工钱二百五十文,管两餐,有宿舍,可带家口,招揽流民隐户,去陵井上工。
眉山府贴出公文,凡来眉州从事井务者,世家负责清偿所欠负逋,不计利息,分期慢慢归还即可。州府负责安置,一年后视工作成效,入陵井户籍。
流民,逃户,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变成大宋编户齐民。
这项政策一出台,眉山码头立即成为了叫花子营,拖儿带口的穷苦人家,最远的从夔州一路搭船乞讨而来,沿途络绎不绝。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然而三江河帮,在这次人员转运中,居然充当了一回大善人的角色。
不是不想欺压,可问题是,搭船的那些人,特么比老子们措大还穷!身上几缕破布,手中一个破碗,这是真刮不出一点油星!
要不是吃了苏小少爷半年跷脚牛肉,如今有个报答的机会,加上江卿按人头给钱,老子们打死都不会接这趟差事,没得晦气!
因此汉子们虽然言语粗鲁,行为粗暴,手脚对女客也不干净,可等到到了眉山码头,愣是收获了一堆感谢。
因为到了眉山码头,好歹这命就算是挣出来了。
码头义棚,土地庙,所有人手投入到了忙碌的救济活动之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