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一个老兵躺在街角晒太阳,不禁感叹:“真快活啊!”
于是停步问老兵:“汝识字否?”
老兵回答:“不识字。”
老头点点头说:“那就更快活了呀。”
颇有魏晋风度。
老头一辈子官运不咋的,不过学生们却官运亨通,很多都是宰相参政。欧阳修给他写的墓志铭,王安石给他写的神道碑。
加上梅老头还有个大宋第一等的诗人儿子梅尧臣,翰林学士儿子梅鼎臣,他的女婿,加上王畴自己的声名,只要不是鬼打墙一般的枢密副使任命,朝臣中是绝对不会有什么阻力的。
可赵曙偏偏就这么做了,苏油只能解读成他在拿国家大事和朝臣们赌气。
只要是我的意志,就算是乱命你们也得听!我要权力,我有权力!
王畴半年后就死了,估计和这件事情不是没有关系。
第三局,还是皇帝赢,不过两名知制诰连续拒绝草诏,赢得不是一般的惨。
经过这次事件,赵曙对自己的影响力,终于有了一个正确的判断,苏油猜测,赵曙开始琢磨换一种斗争方式的心思,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官家和朝臣们几次小小的博弈,影响的人却很多,很广。
苏小妹抱着几本笔记,低着头,走在从秘书省回慈寿宫的路上。
慈寿宫,秘书省,太常寺,三点一线的日常。
“秘省所藏书画,岁一曝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罢。”
为了防蛀防霉之需,各朝秘书省都会有曝书的习惯。
由于大宋需要晾晒的藏书实在太多,因而还得分批分次,一般要持续三到四个月。
有时候皇帝一高兴,就让大臣学士们都来参观,于是曝书这项活动,渐渐变成了半开放的雅集,变成了书展。
皇家书展自然不同凡响,除了大量的藏书,还有珍贵的古玩、字画藏品,让人一饱眼福。
期间还准备了茶水果品,款待观书的大臣学士,晚饭时间还摆酒设宴,供才子大臣煮酒论书。
苏小妹如今是宫廷小学教师,教授内容就是理工,因此得到特许,可以参观密阁图书。
苏小妹觉得苏颂老大哥的法子很好,于是她也效仿,带着本子在密阁抄录。
不过鹅毛笔的效率比毛笔快得多,一天能抄数万字。
抄的多是古人的数学资料,这也是为了编造教材。
将古人的文字型数学专著,翻译成理工简单易懂的表述,除了易于传授和推广,也容易引起士大夫们的兴趣。
第四百章 物尽其用
两相对照,数学的自学就成为了可能,由浅入深,还非常有趣。
古人的数学著述,多为题目和答案,而解法因为实在是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于是多为口授,书中常常直接省略了。
如今有了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在题目和答案中间架起了一道桥梁,给他们完美的展现了出来,让他们能够沿着桥梁,从一端轻松地走到另一端。
对于喜欢研究前人微言大义的宋代读书人来说,这无疑是推开了一扇大门——只要不是冥顽不化之辈,只要足够聪明,稍加研究都会知道,这是不同于诗词歌赋的另一种美。
自然之美,天道之美。
这样的学问掌握在一名女性手中,士大夫们其实有些难堪。
幸好士大夫中也有一位苏明润镇场,而且这名女性年纪还小,所以也就不讨厌了。
……
她似乎看透了一切,因而也就看淡了一切。
她有着最细致缜密的心思,但是在最复杂的宫廷里,却没有用在勾心斗角之上。
她最复杂,却也最简单,似乎无欲也无求,只有知识能够吸引她的目光。
她很冷静,似乎没有情绪,只喜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她好像不谙世事,又好像最谙世事。
在全大宋最具权力的地方,她无求不谄;在全大宋最多权贵的地方,她无欲则刚。
在这波澜诡谲的宫廷中,她渐渐走成了一个传奇。
苏小妹回到慈寿宫的时候,皇后高滔滔正双手撑着绒线圈,方便太后缠毛线团子。
太后说道:“是不是该给官家再添几个侍奉之人?”
高滔滔一口拒绝:“那不能。”
太后说道:“可他毕竟是官家呀……”
高滔滔说道:“娘娘,当年我嫁的就是十三节度,可不知道什么官家。”
太后叹了口气:“哥儿倒是壮实,比他爹强……小妹回来了?怎么这书看起来就没个完?仔细别伤了眼睛。”
苏小妹给太后和皇后施礼:“见过娘娘,皇后,苏容回来了。伤不了眼睛,哥哥传过我一套护眼按摩之法,是北极院张道长传给他的。”
高滔滔对苏小妹也很重视,她现在看明白了,慈善,也是一种权力,一种后宫可以掌握的权力。
朝堂之上,大臣们能够唾沫横飞将官家喷得体无完肤,可他们敢喷一句太后试试?
一个慈祥,仁爱,喜欢孩子,同情弱者,理解老人想法的老奶奶,平日里在大宋都是备受尊重,再加上太后的身份……
上月有御史建议将慈善经费收归计司管理,不知道怎么传出去就成了御史欺负老太太。
士大夫中名声还没开始坏,汴梁城里就先出事儿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