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次宗室改革,却罕见地收获了广泛赞誉,就连富弼、司马光等人都认为此举深得民心,表示坚决支持。
苏轼更是用“深计远虑,割爱为民”八个字,给以高度评价。
在宗室们一片哀声之际,苏油出手了。
苏油上书,宗室之中也不全是寄生虫,其中中上之姿,管理一个工坊,问题是不大的。
他们需要的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如果宗室子弟中有愿意从事理工之学的,可以来嵩阳书院进行就业培训,然后量能授职,作为今后皇室诸多产业的管理人才。
赵顼可算是松了一口气,士大夫颂扬有屁用,太后和太皇太后在后宫中给他施加的压力,让他快要顶不住了。
大手一挥,去嵩阳书院干什么?我们干脆就在京中成立一个皇家理工学院!
皇家理工学院,旨在解决宗室弟子再就业问题,帮助大宋培养致用之学的人才,不过赵顼点了一个人的名,封苏小妹为华容县君,由她来担任这个皇家理工学院山长!
以前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太大了!
在所有人都将目光盯在《青苗法》上的时候,苏油却将重点放在了《农田利害条约》上。
这特么给蜀中量身定做的升官发财之道啊,拥护,大力拥护!
之前就有动静,赵顼有诏:“诸路监司访寻州县,兴复水利,如能设法劝诱修筑塘堰、圩堤,功利有实,当议旌宠。”
然后知唐州高赋,蒙赐敕书奖谕,因为他在唐州五年,增户万一千有奇,辟田三万馀顷,岁益税二万二千有奇,作陂堰四十有四。
《农田利害条约》规定,不论官民,只要熟悉农业耕作技术或兴修水利工程技术,均可向各级政府陈述自己的意见。
经各级官员商定,或经中央派员按视清楚后,如果确实对农业生产有利,立即将这些人的意见由州县官府实施。
等到工程完毕,按所修水利工程功利的大小,予以条陈意见者一定的奖励。
兴利极大者,由官府量材录用。
各州县将所辖区域内的荒田,以及需要浚修或可以兴建的水利工程如陂塘、堰埭等,作出详细的调查,绘制成图,同时制定出修造具体方案,呈报上级官僚政府,等待批准。
一州一县不能处理的问题,也可以陈述己见,听候朝廷处理;
各项工程,按照居民户等高低出工出料,如地方政府因财力不足而不能兴修某项水利工程,由路一级发运司,贷给一定数量的青苗钱;
路级财力不足,还可以采用集资的办法,允许一些富裕的地主出钱借贷给贫民,按照惯例交纳一定的利息,官府负责为地主们催督;
私人能出钱兴办水利工程者,视其功利大小,由官府加以奖励。
这法太好了,尤其是对蜀中商贾来说。
蜀中人经过都江堰千年水利工程维护保养的训练,加上十几年的大造梯田运动,如今工程技术发达,方法科学,机械先进。
你说的,俺们都会!
条例一出,立刻就有无数工程队,打着为各州县谋政绩的幌子,沿着长江一路而下,早早地开始与吴中商贾,荆湖坐地虎勾结,一起盘踞荆湖南北两路的有利地区。
苏油上奏,表示农田水利为国家之本,这是开源之计,利在后世。
大宋还有一个巨大的区域,环洞庭,彭蠡两湖及周边流域地区,古楚之地,号称泽国。
其地如今开发不足,半为洪荒,鼋鳄所占。
其泽多瘴气,经研究发现,其实所谓瘴气,乃蚊虫所致,准确的说法,是疟疾。
军器监如今开发出了一味神药——黄蒿素,是抵御疟疾的良方。
另外发明了一个简单的玩意儿——蚊帐,能抵御蚊虫的侵袭。
其地气候,尤其适合种稻,且水运方便。
经营得当,以后转运北上,又是一个江淮。
开发土地的人力,可从渭州,河北,京中各路禁军厢军中抽取,组成一支部队——屯田寄食厢军。
凡身具功勋,年迈当退的都头以上军职,可以充任骨干;
至于士卒,则为诸军年迈当退,身具残疾,不利久在军中者,抑或兼并严重地区的五等户和客户,还有以前朝廷收容的诸路流民。
所需资金粮秣,许各地豪商上户进献,所得新地,按两成归商贾上户,三成入政府公田,五成用于安置军伍的比例来分配。
所有田土,免税五年,为将士兴家之资,也为商贾投资之利。
各路待选官员,愿做报效者,许其随军充任管理者。
五年之后,这些人自动转为编户齐民,设立县,军,这些待选官员,自动转为地方县令,监军。
中间突出人物,按《农田利害条约》叙功升进。
王安石得到奏报大喜,然后又大惊,将苏油叫了过去:“明润,这个,有些异想天开了吧?”
苏油说道:“介甫公,这不是异想天开,而已经是实际操作了。”
第五百五十七章 水利农田
王安石不解:“何意?”
苏油耐心解释:“蜀中盐务精工兴盛之后,吴地商人多用江南两路的物产,运至夔州用于交换。”
“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他们联合了蜀中商人,在荆湖南北路进行土地开发,种植稻米,苎麻,繁育桑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